現代化進程中流動與城市體驗對“同鄉村”居民的影響劉錦濤
經法縱覽
作者:鄭凱慧
摘要:“同鄉村”現象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二元管理體製打破、城市化發展不完善的特殊產物。通過對現代化進程中“同鄉村”產生的原因以及流動經曆與城市體驗對“同鄉村”居民所造成影響的認識,對城市化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同鄉村;流動經曆;城市體驗
自鴉片戰爭開始,西方資本主義通過炮火打開國門,結束了中國農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的發展。封閉式的小農經濟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打破了中國農農民“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開始向現代城市謀求生存之道。
中國農民由傳統性向現代性的轉變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處於城市偏遠地帶的邊緣化群體,由此也衍生出了“同鄉村”的團體。但是關於“同鄉村”的定義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南京大學社會學係翟學偉教授在其論文《社會流動與關係信任》中曾提到關於“同鄉村”的定位:“城市在本質上是陌生人的,信任的風險也就隨時存在,走出相對封閉的鄉村,既要有麵對陌生感的勇氣,也需要從傳統社會資源中尋找盡可能的自我保護。在掌握社會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農民工進城的信息源來自打工群體內部,因此,某一大中城市、某一社區、某一建築工地、某一行業等,往往以農村某一地區、某幾個村莊的人為主。於是,這一支支‘以親屬和鄉村為單位的勞動大軍’,組成了一個個‘漂浮在城市中的村莊’。”
一、同鄉村產生的原因
近代以來,特別是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與改革開放的實行,被土地束縛的農民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開始出現“農村——城市”的人口流動,這無疑使原本以地謀生的農民來到城市,適應城市,融入城市,成為一個數量龐大與形勢複雜的人口流動群體,而具有流動性與不穩定性,處於城市的弱勢地位。與此同時,社會資源的匱乏,信息渠道的狹隘,促進同一來源地的農民社會關係網絡的發展,形成某一特定的生活區域——“同鄉村”。同鄉村產生的具體體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農村體製改革的進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確立的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農村體製改革主要體現在農村經濟體製的改革上,主要包括: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輸入農業發展資金;調整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業市場化;土地合法性流轉,農業規模化經營;建立合作社組織,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這一係列的措施導致農村勞動力出現“閑置”的現象。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創造性地實行,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農業主體發生了重大改變,農民由分散個體轉向組織化,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本、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改變原有的農村分配方式,推動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開始向非農業領域轉移,逐漸向現代城市靠近,為城市提供廉價的剩餘農村勞動力。
3.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得部分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優先性發展,經濟上的差距導致就業機會與收入消費的差異,使得農民發生價值觀念上的轉變,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由內地欠發達地區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民工潮”現象。
4.農民工與社會管理的衝突
農民工作為處於一個城市邊緣地帶的龐大的流動性群體,在與城市管理的互動過程中,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排斥性,不可避免地與城市人口之間存在隔膜乃至衝突,受到經濟排斥,麵臨就業困難,合法權益受侵害現象普遍存在。而文化習俗的差異導致文化邊緣性,表現為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思想觀念、社會交往、社會地位、以及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狀況等等。
二、現代化進程中流動經曆與城市體驗對“同鄉村”居民的影響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其突出表現則是城市化,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衡量標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