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化進程中流動與城市體驗對“同鄉村”居民的影響劉錦濤(2 / 2)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雙向控製以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農民工參與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城市的流動經曆與城市體驗,這對“同鄉村”居民更好地適應與融入城市產生重大的影響。

1.流動經曆對“同鄉村”居民的影響

流動能使農民工感受現代文明,適應城市化環境,過去由於教育落後等因素導致其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其多方向、多維度的流動能夠帶來更多的機會參與經驗的學習與技術的掌握,並且在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上逐步向現代型轉變,由此產生一定的經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現代性涵養水平,主要表現在職業道德、技術水平、政治素質、社交能力等逐漸向城市主流靠近。雖然其風險意識、靈活性和適應性等個人因素獲得提高,但是現代文明所造成的城市與農村的多方麵差距,再加上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的局限以及個人思想觀念的偏見與誤區,導致其與城市主流的偏離化愈演愈烈。

流動經曆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使其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活半徑也得到一定的擴大,對社會保障機製的滿意程度也不斷提高,新型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社會關係網絡的拓展延伸,主要是由血緣關係與地緣關係建立的傳統社交網絡,並以親緣關係為根本不斷建構更加細密的社會關係網絡以應對各種社會風險。流動經曆最明顯的特性是其遷移性,而這必定導致關係網絡的連鎖反應,農民工的原始社會關係網絡向多方麵、多維度輻射,以進一步拓展其他社交網絡,在一定意義上對社會結構造成衝擊。

2.城市體驗對“同鄉村”居民的影響

城市體驗指的是非城市人口通過各種途徑與渠道在一定時期內對城市文明所產生的接受程度與適應程度,而城市體驗的方式是多方麵的,主要是進城打工即農民工。

列寧曾說過:“與居民離開農業而轉向城市一樣,外出做非農業的零工是進步的現象……它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及覺悟,使他們養成文明的習慣和需要。”[1]農民工進入城市體驗城市生活最明顯的表現則是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以及思想觀念的差異,“他們成為鄉村裏的城市人,城市中的鄉村人,普遍交織著一種城市之光和鄉村之影的複雜情感……耳聞目睹的是充滿現代意識的文化環境,心係魂繞的是世俗觀念引發的自卑情結……”[2]原有的保守性不再適應現有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摒棄保守性,增強開拓進取的精神與自由獨立的意識。而在思維方式上,無論是看待問題的態度,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帶有長遠性與整體性的思維特性。在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上,包括生理、經濟、文化以及勞務這四大方麵,不僅僅局限於生活環境的滿意程度,交通的便利程度,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等方麵,還包括對子女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視以及個人生活觀念與態度的積極性改變,城市體驗對農民工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促進了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對從城市到鄉村的反向傳遞卻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民工潮”自由性流動,農民工數量規模以及對城市的適應性等主客觀因素對“同鄉村”的產生提供一定的條件,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同鄉村”現象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二元管理體製打破、城市化發展不完善的特殊產物,但是從長遠眼光來看,如何治理“同鄉村”將成為政府以及全社會共同致力的課題。(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527頁。

[2]《邊緣人:迷茫的覺醒與誤區的拯救》,《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