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掃除煩惱,幸福生活需要靜心(2 / 3)

對於12歲時的丟醜事件的念念不忘,使三毛產生了不良的性格傾向,長大成人的三毛深知這樣的性格會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攔路虎。為此,她獨自一人遠赴歐洲,遊曆非洲,主動創造條件改變自己不健康的個性。正是因為她對自己個性的主動改造,才使她在文學創作上獲得了成功。

忘卻也是一種能力。對於一些不愉快的事,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一些沒有意義的瑣事,我們應該及時地忘掉。對於丟醜的事件,我們更要及時遺忘,把它放在心上,隻會影響自己個性的發展與完善。

我們難免被生活的暗流衝擊,留下累累的傷痕,以見證我們所遭受的種種磨難。但這磨難是教會我們成熟和堅強的,不是讓我們牢記並痛苦的。忘卻的能力也許比記憶的能力更難培養,但我們需要有這種能力讓自己瀟灑地活著。

有寬大的胸懷,才有幸福的生活

不必在意別人冷漠的表情、竊竊的私語;不必費心去揣測、琢磨別人怎樣待你、怎樣評價你;不必在意微小的得失、過錯或失敗,那隻是成長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豁達一點,超然一點,平靜喜悅地走過每一個日子,然後再回過頭想想所經過的是非得失、喜怒哀樂、苦辣酸甜,你會發覺眼前的生活輕鬆愉快,充滿了七彩陽光。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有這樣做。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理論。

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

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是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您不是打算討公道嗎?”羅吉士笑著說:“那是原來的打算,當我看到那一家人後,我就不想再追究了,太小心眼了沒什麼好處!”

生活中卻總有很多人習慣於斤斤計較,遇事就犯小心眼的毛病,結果無事常思有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故事中的羅吉士雖然失去了一頭牛,但這段經曆卻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總是斤斤計較的話,做人也不會開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過計較。

李大媽早年喪夫,無兒無女,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大媽的脾氣暴戾、偏激、狂躁、喜怒無常。老鄭和老吳是李大媽的鄰居。因為李大媽的壞脾氣,她和老鄭、老吳的關係處得很別扭。老鄭和老吳也因為有李大媽這樣的鄰居而沮喪不已。而老吳和老鄭兩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老吳豁達開朗,凡事想得開;老鄭則有點心胸褊狹,愛走極端。因此兩人雖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表現卻大不一樣:老吳整天樂嗬嗬的,老鄭則一天到晚吊著臉,一副怏怏不樂的樣子,好像誰借了他二鬥大米卻還了他二鬥陳稻穀似的。

一天,李大媽的一隻烏雞不見了,她便在自家院裏跳著腳罵:“哪個老不死的偷了我的烏雞?誰偷了我的烏雞斷子絕孫,死時閉不上眼睛!”罵聲很大,鄰居老吳和老鄭都聽見了。

老吳想:“她沒點名罵誰,咱也沒幹那虧心事。不做虧心事,睡覺不怕鬼敲門,她愛罵罵去,與咱毫不相幹。”於是,老吳對她的罵聲仿佛沒聽見似的。而老鄭則不一樣,他想:“這怕是衝我來的,這婆娘真沒口德,開口閉口老不死的。哎,真氣死我了!”老鄭氣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幾天便病倒了。

幾天以後,李大媽在她家的草堆中發現了死雞。原來烏雞覓食鑽到了草堆下麵,它還沒出來,李大媽便在外麵放了一擔柴火,把那個出口堵住了,以致它餓死在裏麵。

李大媽有些內疚,便找老吳和老鄭道歉。

老吳聽後說:“我沒什麼,一點都沒生氣啊!”

老鄭聽後,心中的怨氣慢慢地消了,過了幾天,就能起來行走,身體慢慢地恢複了。“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吳,還生哪門子氣呢?”老鄭此時才明白過來。

做人凡事都要看得開一點,斤斤計較隻是在自找麻煩,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往心裏去。如果像故事中的老鄭那樣總是為點小事計較,犯小心眼,那生活又怎麼會有快樂可言!小心眼的人,就是太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於是經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煩擾,怕別人責怪而自責,怕別人取笑而自卑,怕難堪而自閉。

很多年前,一名美國青年摩爾在中南半島附近海下270英尺深的潛水艇裏,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摩爾所在的潛水艇從雷達上發現一支日軍艦隊朝他們開來,他們發射了幾枚魚雷,但沒有擊中任何一艘艦。這個時候,日軍發現了他們,一艘布雷艦直朝他們開來。3分鍾後,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彈在潛水艇四周炸開,把他們直壓到海底270英尺深的地方。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持續了15個小時。其中,有十幾枚炸彈就在離他們6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倘若再近一點的話,潛艇就會被炸出一個洞來。

摩爾和所有的士兵一樣奉命靜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鎮定,當時的摩爾嚇得不知如何呼吸,他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水艇內部的溫度達到攝氏40多度,可是他卻怕得全身發冷,一陣陣冒虛汗。15個小時後,攻擊停止了,那艘布雷艦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後開走了。

摩爾感覺這15個小時就好像是150萬年。他過去的生活一一浮現在眼前,那些曾經讓他煩憂過的無聊的小事更是記得特別清晰——沒錢買房子,沒錢買汽車,沒錢給妻子買好衣服,並且為了點芝麻小事和妻子吵架,還為額頭上的一個小疤影響容貌發愁……

可是,這些令人發愁的事,在深水炸彈威脅生命的那一刻,顯得那麼荒謬、渺小。摩爾對自己發誓,如果他還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的話,他永遠都不會再為這些小事憂愁了!

這是一個人經過大災大難才悟出的人生真理。英國著名作家迪斯累利曾精辟地指出:“斤斤計較的人,生命是短促的。”的確,如果讓微不足道的小事時常吞噬我們的心靈,不愉快的感覺會伴隨人可憐地度過一生。

凡事隨緣,懂得適可而止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環境適應了,它就會生長。人生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緣分就能相聚,緣分盡了就會離散。佛經雲:“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俗語有:“緣分到了自然有,緣分盡了莫強求。”其中流露出的消極唯命的思想固不足取,然而其凡事體任自然、隨緣知命的態度,卻是處在名韁利鎖束縛下的現代人一劑很好的清涼劑。

凡讀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人,大致上可以領悟盛衰無常、悲喜無定的含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雅致環境裏,眾賢畢至,高朋會聚,曲水流觴,詠敘幽情,這是何等快樂!王羲之欣然記道:“是日也,天朗氣晴,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但是,就在“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之時,突然使人產生了萬物“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悲哀,於是情緒一轉,“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憾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是真正的樂極生悲。

類似的心情變化可以在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進一步印證。蘇東坡與客泛舟江上,“飲酒樂甚,扣舷而歌”,這本來是很快活的,偏偏樂極生悲,“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偏偏又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8個字真是把一個人由樂轉悲之後的難言心境寫絕了。飲酒本是一件樂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飲酒,往往會見物生情,情到深處反添恨。正如司馬遷所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在生活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起承轉合過程中,人應隨時隨地、恰如其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中國人說:“貴在時中!”時就是隨時,中就是中和,所謂時中,就是順時而變,恰到好處。正如孟子所說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鑒於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變化的特點,講究時中,就是要注意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是看他會不會退而求其次。

退而求其次並不是懦弱畏難。當人生進程的某一方麵遇到難以逾越的阻礙時,善於權變通達,心情愉快地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目標去追求,這事實上也是一種進取,是一種更踏實可行的以退為進。古人說:“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敵。當一個人在一種境地中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退一步反而海闊天空。

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適度地打扮自己,一個成熟的男子知道恰當地表現自己。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做人要有一種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此所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齒”。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做人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反其道而行,結果必適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愛利,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中國的君王,大多數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所以做臣子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難以久安。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範蠡乘舟浮海,得以善終;文種不聽勸告,飲劍自盡。此二人,足以令中國曆史臣宦者為戒。不過,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

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地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隻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古人言:“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樂極生悲一語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但一般人對它的理解,往往是指一個人因快樂過度而忘乎所以、頭腦發熱、舉止失矩,結果不慎發生意外,惹禍上身,化喜為悲。概括地講,樂極生悲是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愛和留戀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詳情而言,是一個人對生活中好花不常開,好景難常在的無奈和悵懷。人的情緒很難停駐在一種靜止的狀態,人對世事盛衰興亡的更替習以為常之後,心境喜怒哀樂的輪回變換也成為了自然,人在縱情尋樂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虛傷懷,揮之不去,避之不開,因為歡樂和惆悵本來就首尾並列。所以莊子在“欣欣然而樂”之後感歎:“樂未畢也,哀又繼之。”人隻有在生命的愉悅中才能體會真正的悲哀。所以,真正的喪親之痛,不在喪親之時,而在合家歡宴或睹舊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間。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俗言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

學會忘記,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途,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舔嚐人間的酸甜苦辣。如果把走過去、看過去的都牢記心上,就會給自己增加很多額外的負擔。看到的越豐富,壓力就越大。聰明的行者,學會給自己的心靈放下負擔,一路走來,一路忘記,永遠保持輕裝上陣。他們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時光不可能倒流,除了汲取經驗教訓以外,大可不必耿耿於懷。

從前,有個老和尚帶著小和尚一起去下山化緣,小和尚初次下山,既新奇又害怕,什麼事都看著師父。他們走到一條河邊,一個女子要過河,可是河上沒有橋,河水也非常冷。小和尚想:出家人與人方便,我應該背這位女子過河。可是這麼做不是違反戒律了嗎?正在小和尚猶豫時,老和尚上前,背起女子過了河,女子道謝後離開了。小和尚心裏一直犯嘀咕:師父怎麼可以背那個女子過河呢?但他又不敢問。一直走了20裏,他實在憋不住了,就向師父請教: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那女子過河呢?師父淡淡地說,我隻是把她背在了身上,過河就放下了,可你卻在心上背了她20裏還沒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