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簡單、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是天地的規律、道德的本質。因此,那些得道的聖人悠然自得,沒見他們憂慮什麼,而一生順利。其實,平易恬淡才是最美好的生活,隻是人們誰都不信,總要弄得生活有波瀾、有曲折,才認為那是生活。平易恬淡就沒有憂患,這樣邪氣才不能襲擾自己的身心。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到德性完備而神情不虧損。所以說,得道的聖人們生是順天之運行,死是隨萬物而化;不為子孫先造下什麼福,更不為子孫留下什麼禍;有所感才有回應,有所迫才會有動力,一切是不得已而後起;丟棄心機與世故,遵守自然規律而行。
菲律賓《商報》登過一篇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為物所役,終日忙於工作、應酬,竟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遺憾。作者寫道,這位朋友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終於將健康與親情都賠了進去。那棟尚在交付貸款的上千萬元的豪宅,曾經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氣派尚未感受到,他卻已離開了人間。作者問:“這樣汲汲營營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快樂何在?”
這位朋友顯然也是屬“世味濃”的一族,如果他能把“世味”看淡一些,豈不是能夠愜意地生活?
平易恬淡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它為我們省去了欲求得不到滿足的煩惱,又為我們開闊了身心解放的快樂空間!
平易恬淡就是剔除生活中繁複的雜念、拒絕雜事的紛擾;平易恬淡也是一種專注,叫做“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生活中經常聽一些人感歎煩惱多多,到處充滿著不如意;也經常聽到一些人總是抱怨無聊,時光難以打發。其實,生活是平易恬淡而且豐富多彩的,痛苦、無聊的是人們自己而已,跟生活本身無關,所以,是否快樂、是否充實就看你怎樣看待生活、發掘生活。如果覺得痛苦、無聊、人生沒有意思,那是因為你不懂快樂的原因!
聖人們不擔心天災,不受物累,沒有人事上的是非,更是心中無鬼。他們生也如浮雲,死也就這麼死了;他們一生不思慮、不預謀,他們的人格閃著光彩而不炫耀,他們有信譽而不向誰許願;他們睡覺不做噩夢,醒來不擔憂;他們的神情純粹單一而精力不疲倦。
所以說,人們的悲歡是德性上出了偏差;喜怒是求道心切的過錯;心生好惡是德性上有了偏失。因為沒有憂樂的幹擾,才是德的最高境界;順從自然這個“一”而不變初衷,才是靜的最高層次;辦事不違背自然規律,叫純粹之極。因此,體力勞動不知休止,是大害;腦力勞動不知停歇,就疲憊,而疲憊就使人的生命枯竭。
就拿水來說吧,水的性質是沒有雜質就清,不擾動就平;可是不讓水流動起來,一潭死水也不能清;有流動、有變化、有吐故納新就是天之德的象征。因此,純粹而不雜,平靜而不擾,恬淡而無為,以自然的變動來製定自己的變動,這才是最好的清理心靈之道。而這種清理心靈之道最純一、最樸素、最基本的要領是什麼?那就是專一守神。
專一就是不亂用精神,就是將“神”像藏寶劍一樣看守起來。所以,一念於自己的心,守住它而不喪失,與心神合一,這就是大道的基本要領了。不論是工匠、藝術家、思想家等,隻要精通於一就與天道合。
我們說的素,就是不雜;純,就是沒有虧損精神。能既不雜又不虧損精神,同時專一的人,叫真人。這樣的人處在本能所為的限度內,藏身於無端無緒的混沌中,遊樂於萬物或死或生的變化環境裏,本性專一不二,元氣保全涵養,德行相融相合,從而使自身與自然相通。像這樣,他的稟性持定保全,他的精神沒有虧損,外物又從什麼地方能夠侵入呢?
這就像醉酒的人墜落車下,雖然滿身是傷卻沒有死去,骨骼關節跟旁人一樣,而受到的傷害卻跟別人不同,因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車子上也沒有感覺,即使墜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驚、懼全都不能進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傷害卻全沒有懼怕之感。那個人從醉酒中獲得保全完整的心態尚且能夠如此忘卻外物,何況從自然之道中忘卻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態呢?
聖人藏於自然,所以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故而,要嗬護心靈就不要開啟人為的思想與智巧,而要開發自然的真性,開發了自然的真性則隨遇而安,獲得生存;開啟人為的思想與智巧,就會處處使生命受到殘害。不要厭惡自然的稟賦,也不忽視人為的才智,人們也就幾近純真無偽了!
豁達大度才幸福
中國古語有“心寬體長舒”,西方也有“Alightheartliveslong(豁達者長壽)”之說。可見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是中西方人們都很讚賞的一種人生態度。人生在世,豈能事事如意?即使貴比君王、富甲天下、才學傲世,也不能心想事成;何況人與人交往,難免有磕磕碰碰,更不能求人人順意。唯寬宏大量,棄末逐本,才能成就大事業;也唯有把細碎的不如意視為浮雲,才能除卻煩惱,安閑自在。
孔子有一次和高徒子貢辯論齊國名相管仲的得失,子貢認為:管仲非“仁者”,因為“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孔子卻對子貢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拿個人的人格來看管仲,可以說他是不仁不義。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本來追隨公子糾的,照理也應該殉死,他卻不能以死盡忠,後來反而更進一步投降齊桓公,居然貪富貴做宰相,就更不對了。孔子說,政治道德、人生道德,很難評論得公平中肯。管仲投降了齊桓公以後,幫助齊桓公在諸侯中稱霸,把當時那麼亂的社會輔正過來,對曆史的貢獻,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太大了。
孔子還告訴子貢,管仲對曆史的貢獻有如此的大,沒有管仲,我們的文化都可能滅絕了。這種情形,又怎麼是普通男女認為他怎麼不為公子糾而死的觀念可比呢?公子糾對管仲並不好,不聽管仲的意見,如聽管仲的意見,就不會有齊桓公,而是公子糾稱霸諸候了。公子糾不以管仲為國士,管仲也不必要為公子糾殉死。這就不能拿普通人的看法來責備管仲了。一些普通人一碰到失敗就自殺,毫無價值,好像倒在汙水溝裏,這樣一死了之,又有什麼意義?所以他不輕易為公子糾而死,以致後來才有這麼大的貢獻。
其實,孔子對管仲這個人是有認可也有否定的,但總的說來,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於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所以,孔子沒有在管仲的節操與信用上斤斤計較。
人們常說:“凡事不能太計較,凡事不能太認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計較,要看場合來定。
荷馬·克魯伊是個作家,以前他寫作的時候,常常會被紐約公寓熱水管的響聲吵得心煩意亂。他說:“後來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露營,當我聽到木柴燒得很響時,突然想到,這些聲音多像熱水管的響聲啊!我為什麼會喜歡這種聲音,而討厭家裏的那種聲音呢?回到家以後,我就試著對自己說,熱水管的聲音就像木柴燃燒的聲音一樣好聽,然後我就埋頭大睡。剛開始那幾天,我還會留意熱水管的聲音,可是不久我就把它們全忘記了。”
荷馬聰明地擺脫了一個小小的困擾,如果他一味地在這件事情上糾纏不休,最後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還白白浪費了時間。
豁達大度的人們擁有寬廣的胸懷,即使在他們去世之後,也讓人們深深地懷念。豁達大度是一種明智,一輩子不吃虧的人是沒有的。
同事間你來我往,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總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虧。倘若人們強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麼,所有生物連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就不能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
既然吃虧有時是無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計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所不同的。別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無論怎樣抱怨也無濟於事。最明智的態度就是避免提及別人,避免與人比較這、比較那。而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這種寬容的姿態去看待所謂的“不公平”,你就會有一種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產力,是創造未來的一個重要保證。一個人要想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裏,就一定不要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英國有一位很著名的作家,出身極其窮苦,他的成功是靠著從艱苦卓絕之中,抱著百折不撓的精神長期奮鬥得來的。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從不在乎別人付給他的稿酬多少。當他暮年的時候,各大書局競相尋覓他的佳作,他的酬金版稅也就豐厚起來。
但好景不長,他不久就生了一場大病,並且生命垂危。這個消息一傳開,就有很多訪問者趕來探望,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得知他的遺囑,然後在各報發表。這班人馬站在病床旁邊向他請求說:“老先生,你是挑戰惡劣環境的勝利者,那種百折不回、刻苦自勵的精神,真使我們敬佩無比。你已功成名就,對我們這班崇拜你的青年、景仰你的後生有何教訓?我們願意知道先生的秘訣,勝利的方法,以做我們的指引。”
那位老先生聽了這番誠懇的請求,隻是微微地睜開了昏花的老眼向著他們看了看,仍舊一言不發。
他們又向他請求說:“請老先生饒恕我們的煩擾,在你病中嘮嘮叨叨,實在對不起。我們是新聞雜誌的記者,願意聽聽先生最後的教訓,不但我們獲益,在報上發表以後,不知又將造福多少青年,因此務請不吝賜教,我們謹候恭聽。”
“成功麼?秘訣麼?有,請看《馬太福音》十六章二十六節。”老先生輕輕地說完上麵的話,便合上了雙眼,與世長辭了。他們把老先生的話一一記在紙上,連忙打開《聖經》看,隻見上麵寫的是:“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是的,人即使得到了整個世界,卻付出了整個生命,又有什麼益處呢?
豁達大度,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方法。大凡當領導的,都喜歡辦事得力、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部下,陽剛之氣過盛的領導更不喜歡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領導交給你的工作都要盡最大的力量去完成,爭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對待個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不去斤斤計較。遇到一些非原則性的小事,盡管自己覺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產生對立情緒。這樣,就會讓他覺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時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
常言說:“吃虧是福。”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換個思維想一想,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凡事總能找到解決的途徑,隻要你肯動腦筋。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你真的不必太過計較。人生苦短,多留些快樂的日子給自己吧。
忘記不快樂的事情
人們往往習慣於忘記生活中那些讓自己高興的點點滴滴的小事,而常常將那些痛苦牢牢地記在心裏。就像吃過了糖會馬上忘記它的甜味,而吃過了苦藥卻常常覺得那苦澀長留唇舌間。生活需要我們做的卻與此相反:忘記苦澀,回味甘甜。因此,忘卻是一種能力,忘卻苦澀是一種更高的能力。我們需要培養這種能力,讓自己的快樂比痛苦多一點。
我國台灣地區著名女作家三毛小時候是一個非常勇敢而又活潑的小女孩兒,她喜歡體育,常常一個人倒吊在單杠上直到鼻子流出血來。她喜歡上語文課,語文課本一發下來,她隻要大聲朗讀一遍,便能夠熟練地掌握其中的內容。有一次她甚至跑到老師那裏,很輕蔑地批評說:“語文課本編得太淺,怎麼能把小學生當傻瓜一樣對待呢?”
三毛12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學。初一時,三毛的學習成績還行;到了初二,數學成績一直滑坡,幾次小考中最高分才得50分,三毛開始覺得自卑。
然而一向好強的三毛發現了一個考高分的竅門。她發現每次老師出小考題,都是從課本後麵的習題中選出來的。於是三毛每到臨考,都把後麵的習題背過。因為三毛記憶力好,所以她能將那些習題背得滾瓜爛熟。這樣,一連6次小考,三毛都得了100分。老師對此很是懷疑,他決定要單獨測試一下三毛。
一天,老師將三毛叫進辦公室,將一張準備好的數學卷子交給三毛,限她10分鍾內完成。由於題目難度很大,三毛得了零分,老師對她很是不滿。
接著,老師在全班同學麵前羞辱三毛。這位數學老師拿起飽蘸著墨汁的毛筆叫她立正,非常惡毒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老師用毛筆在三毛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它們流下來,順著三毛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她的嘴巴裏。
老師又讓三毛轉過身去麵對全班同學,全班同學哄笑不止。然而老師並沒有就此罷手,他又命令三毛到教室外麵,在大樓的走廊裏走一圈再回來。三毛不敢違背,隻有一步一步艱難地將漫長的走廊走完。
這件事情使三毛丟了醜,但她沒有及時忘卻的能力,於是開始逃學。當父母鼓勵她正視現實鼓起勇氣再去學校時,她堅決地說“不”,並且自此開始休學在家。
休學在家的日子裏,三毛仍然不能從這件事的陰影中走出來。當家裏人一起吃飯時,姐姐和弟弟不免要說些學校的事,這令她極其痛苦,以後連吃飯她都躲在自己的小屋裏,不肯出來見人了。就這樣,三毛患上了少年自閉症。
可以說少年自閉症影響了三毛一生,在她成長的過程中,甚至在她長大成人之後,她的性格始終以脆弱、偏頗、執拗、情緒化為主導。這樣的性格對於她的職業可能沒有太多的負麵影響,卻嚴重影響了她人生的幸福。1991年1月,三毛在台北自殺身亡,這與她的性格弱點有重要關聯,正是因為三毛的性格,才導致了她那最終可悲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