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享受生活,為人生找個快樂的活法(3 / 3)

先關上活塞把甲瓶裝滿涼的藍色液體,然後把乙瓶裝滿熱的紅色液體,當打開活塞時,這兩個瓶子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首先,冷熱液體相互交流,溫度達到平衡。其次,兩個瓶內的液體都會變成紫羅蘭色。

如果快樂的你碰到一個不快樂的人,過不了多久,那個人的心情會好轉,你的心情則會變糟,你或許不會馬上受到影響,但是幾小時或是幾天之後,你的心情就會逐漸變糟。所以,要想讓自己擺脫消極情緒,請接受這個建議:不要讓不快樂的人感染你快樂的心情。

用寬恕消除怨恨的陰影

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就像足球,在兩人之間相互傳遞著傷害。你越是想讓別人痛苦,越是用力踢打它,它的反彈就越激烈。到最後,怨恨不隻會傷害你恨的人,更會傷害你自己。懷有怨恨的人是不會真正快樂的,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愛的溫暖,看不到大自然的美麗。他們隻能感到恨的驅動。隻有學會寬恕,超越曾經的恩怨,才能從仇恨的掌控下解脫,化解這盤死局。

也許昨天,也許很久以前,有人傷害了你,你不能忘記。你本不應受到這種傷害,於是你把它深深地埋在心裏等待報複。不過現在你應該明白,這樣做是毫無益處的,不肯放過別人就是不寬恕自己。

在這個世界裏,一個人即使是出於好意也會傷害他人。朋友背叛你、父母責罵你、愛人離開你……總之,每個人都會受到傷害。

人一旦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怨恨,一種是寬恕。怨恨是你對受到深深的、無辜傷害的自然反應,這種情緒來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與他的新妻子倒黴;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怨恨都是一種鬱積著的邪惡,它窒息著快樂,危害著健康,它對怨恨者的傷害比被怨恨者更大。

消除怨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寬恕。寬恕必須承受被傷害的事實,要經過從“怨恨對方”到“我認了”的情緒轉折,最後認識到不寬恕的壞處,從而積極地去思考如何原諒對方。

寬恕是一種能力,一種停止傷害繼續擴大的能力。

寬恕不隻是慈悲,也是修養。

生活中,寬恕可以產生奇跡,寬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損失,寬恕猶如一個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複仇心理鋪就的黑暗道路。

曾任紐約州長的威廉·蓋諾被一份內幕小報攻擊得體無完膚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幾乎送命。他躺在醫院為他的生命掙紮的時候,他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每一個人。”這樣做是不是太理想了呢?是不是太輕鬆、太好了呢?如果是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位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也就是“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生氣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的時候好像全身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他絕望的深處,叔本華叫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當耶穌說“愛你的仇人”的時候,他也是在告訴你:怎麼樣改進你的外表。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女人,她們的臉因為怨恨而有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樣美容,對她們容貌的改進,也及不上讓她心裏充滿了寬容、溫柔和愛所能改進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會毀了你對食物的享受。聖人說:“懷著愛心吃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你的仇人知道你對他的怨恨使你筋疲力竭,使你疲倦而緊張不安,使你的外表受到傷害,使你得心髒病,甚至可能使你短命的時候,他們不是會拍手稱快嗎?

即使你不能愛你的仇人,至少也要愛你自己。要使仇人不能控製你的快樂、你的健康和你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

你也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你的仇人,可是為了你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你至少要忘記他們,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事。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約翰說:“我父親不會一直懷恨別人。”他還說:“我爸爸從來不浪費1分鍾,去想那些不喜歡的人。”

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有一座可算是西方最美麗的山,這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為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軍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裏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國、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裏,為她做臨終祈禱的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將刻在紀念碑上不朽的話語:“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恨。”4年之後,她的遺體轉移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安葬大典。人們常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麵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

托爾斯泰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國王想勵精圖治,如果有三件事可以解決,則國家立刻可以富強。第一,如何預知最重要的時間。第二,如何確知最重要的人物。第三,如何辨明最緊要的任務。於是群臣獻計獻策,卻始終不能讓國王滿意。

國王隻好去問一位極為高明的隱士,隱士正在墾地,國王問這三個問題,懇求隱士給予指點。但隱士並沒有回答他。隱士挖土挖累了,國王就幫他繼續幹。天快黑時,遠處忽然跑來一個受傷的人。於是國王與隱士把這個受傷的人先救下來,裹好了傷口,抬到隱士家裏。翌日醒來,這位傷者看了看國王說:“我是你的敵人,昨天知道你來訪問隱士,我準備在你回程時截擊你,可是被你的衛士發現了,他們追捕我,我受了傷逃過來,卻正遇到你。感謝你的救助,也感謝你讓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不想做你的敵人了,我要做你的朋友,不知你願不願意?”國王聽了微笑著說:“我當然願意。”

國王再去見隱士,還是懇求他解答那三個問題。隱士說:“我已經回答你了。”國王說:“你回答了我什麼?”隱士說:“你如不憐憫我的勞累,因幫我挖地而耽擱了時間,你昨天回程時,就被他殺死了。你如不憐恤他的創傷並且為他包紮,他不會這樣容易地臣服你。所以你所問的最重要的時間是‘現在’,隻有現在才可以把握。你所說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你‘左右的人’,因為你立刻可以影響他。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愛’,沒有愛,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學著寬恕吧!遇事記恨別人的人,往往不能從被傷害的陰影中平安歸來,痛苦總是如影隨形,受傷害的反而是自己。因此,你一定要盡己所能地寬恕別人,這樣做也正是在寬恕自己。

糊塗也是一種學問

糊塗也是人生的一種智慧,鄭板橋說:“難得糊塗。”糊塗不是腦子不好使,而是一種處世之道。《莊子》上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對這種狀態很好的解釋。有些事情,含含糊糊,朦朦朧朧,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如果你偏要較真,隻能是聰明過頭了。

法國有位聰明而又熱心的農學家,偶爾有一次在德國吃了一回土豆,就很想在自己的國家裏推廣種植這種作物。

但他越是熱心地宣傳,卻越得不到回應,沒人相信他的話。醫生甚至認為土豆有害於人的健康,有的農學家斷言種植土豆會使土地變得貧瘠,宗教界稱土豆為“鬼蘋果”。

聰明的人是不會輕易放棄的,這位一心推廣土豆種植的農學家,終於想出一個新點子。在國王的許可下,他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裏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儀仗隊服裝的國王衛兵看守,並聲稱不允許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這些士兵隻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們受到禁果的引誘,晚上都來挖土豆,並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園裏。

這樣,沒過多久土豆便在法國推廣開了。

這個推廣方法的成功,就得益於智慧和心理的巧妙結合。如果直接向人們推廣說土豆好,人們是不會接受的;如果由國王種植,又有衛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義即:這是貴重物品。由此誘發了人們占有的欲望,再加上栽種後親自品嚐與體驗,確信有益無害,就會完全接受了這種作物。這裏實際情境的魅力,就在於利用了人們的好奇心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創造了一個讓人們接觸土豆的契機,所以產生了可喜的效應。

生活中也處處充滿了這樣的學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毛病,平時盡量隱藏。但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如果我們抱著窺視別人的目的,睜大眼睛,兩個眼球就像是顯微鏡似地觀察、計較別人的缺點和不足,那麼,我們永遠都不會對對方滿意。再比如,對於上司的某些行徑,你比誰都清楚,但你就是裝作不知道、不在意,故意讓自己蒙在鼓裏。倘若你說自己知道了,那你就是聰明過頭了。

甚至你可能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令你滿意。因為我們會嫌棄、厭惡別人,所以也就處理不好與同學、同事、朋友、親人、愛人的關係了。心態不正確,我們就會失去朋友,甚至失去親人和愛人。如果我們閉上一隻眼睛,以一份寬容的心看待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給別人一份寬容,給別人一點理解,給自己一份輕鬆,生活也就會因此而變得可愛多了。

小人物未必不快樂

事實證明,世界上隻有2%的人能夠得到了不起的成功,而98%的人隻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有些聰明能幹、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總是瞧不起那些平凡過日子的人。他們認為這些人“沒出息”、“微不足道”、“活得沒意思”。當他們發現自己奮鬥失敗,要麵對和常人一樣平淡無奇的生活時,就覺得生活無聊透了,生出了無盡的煩惱。

其實,做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也並沒有什麼不光彩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小人物,可小人物並非是愚人蠻者,恰恰相反,多是能工巧匠。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小人物沒有大人物的輝煌,但卻有自己平實的歡樂,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是這樣用先人的哲理啟發他的學生認識這個問題的。

當時,有個別學生因專業不對口而思想波動,認為從事火箭導彈事業是大改行,所學非所用,搞不出什麼名堂來,白白貽誤了青春。他們當“大科學家”、“大人物”的夢想破滅了,因而,不安心做“專業不對口”的“小人物”。

錢學森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講了一番富有哲理、幽默風趣的話,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他說:“我想,當人類還生活在伊甸園的時候,是分不出什麼大人物和小人物的。隻是人類自然漸漸地感到大家都是一般高低的生活太乏味了,於是,才有人站在了高處,成了大人物。人群裏便有了大人物與小人物。”

“其實,少數大人物的存在,首先是因為有千萬名不顯眼的小人物的襯托而存在的。時常是小人物成就著那些大人物。小人物就像池塘裏的水,大人物就像浮出水麵香氣襲人、亭亭玉立的荷花。試想,沒有水,荷花何以生存?”

“人們往往隻看到少數大人物的作用。實際上,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業中,小人物比大人物更不可少。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如果每一個士兵都想當元帥的話,那支軍隊肯定是無法打仗的。拿破侖再厲害,真正動刀槍的還是成千上萬的士兵。”

正如錢學森所說,有了小人物的安分,才成就了大人物的輝煌。大人物藍圖一描,眾多勤懇的小人物努力為之工作,成績便被一點一滴地造就出來。成績輝煌之後,大人物更有了資本,於是靠著一絲思想的靈感,繼續推動著世界前進的腳步。

從前有一位老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身邊總帶著一小罐油。如果他走過一扇門,門上發出輾軋的響聲,他就倒一些油在鉸鏈上。如果他遇到一扇難開的門,他就塗一些油在門鍵上。他一生就是這樣做扣油的工作,使他以後的人得著便利。

人們都稱他為怪人,但這位老人依舊做他的潤滑工作,罐子裏的油用完了再裝,裝滿了再用。

有許多人,他們每天的生活很不和諧,發出粗糙的輾軋聲,他們需要喜樂、溫柔和關節的潤滑油。你身上有沒有帶著“油”呢?你應當隨時帶著你幫助的“油”,從早到晚去分給別人,從你最近的人分起。也許你早晨分給他的油,可以夠他一日的潤滑之用。把喜樂的油分給沮喪的人,對絕望者說一句鼓勵的話,這是何等有意義的事。

人的另一種不快樂的根源是老盯著自己的缺點,總喜歡用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較。這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如果用你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你當然找不到自信,也難以快樂。所以,正確地認識自己,做一個快樂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不必總是欣賞別人,也欣賞一下自己吧,你會發現,天空一樣高遠,大地一樣廣大,自己有比別人更美好的地方。

我們的快樂必須靠自己去尋找,而一切快樂的基礎就是對自己的滿意度,一個對自己都不滿意的人,快樂怎麼願意靠近他?生命需要充實,更需要欣賞。平日裏,在塵世上的奔波,讓我們忘記了一個真實的、有著缺憾更有著美麗的自己。我們對世界的要求太高,對自己的要求太高。風塵仆仆的追逐中,留意著路邊的風景,卻忘記了一個比風景更美的自己。

盡管你想成為太陽,可你卻隻是一顆星辰;盡管你想成為大樹,可你卻隻是一株小草;盡管你想成為大河,可你卻隻是一泓山溪……但不要做那種欣賞別人的時候一切都好、審視自己的時候卻總是覺得很糟的人。和別人一樣,你也是一道風景,也有陽光,也有空氣,也有寒來暑往,甚至有別人未曾見過的一株春草,甚至有別人未曾聽過的一陣蟲鳴……做不了太陽,就做星辰,讓自己在夜空中靜止地發光;做不了大樹,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綠色裝點春天;做不了偉人,就做實實在在的自己,平凡並不可卑,關鍵是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個站在山頂上的人和一個站在山腳下的人,所處的地位雖然不同,但在兩者眼中所看到的對方卻是同樣的大小。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小人物,那就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尋煩惱,不要因為仰慕大人物頭上的光環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