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享受生活,為人生找個快樂的活法(2 / 3)

的確,很多人待人或處世,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如願,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每個人想見到的。

分享是一種更大的幸福

有一句名言: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不會分享的人,注定是一個孤獨者,而且會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分享,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種舍棄貪欲的解脫。你用自己多餘的東西換取別人的快樂和自己的輕鬆,這就是分享的真諦。分享不僅能讓更多的人幸福,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有一位叫智德的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株菊花。3年後的秋天,院子裏開滿了菊花,香味一直傳到了山下的村子裏。來禪院的信徒都不住地讚歎:“好美的花兒啊!”

有一天,有人開口向智德禪師要幾株菊花種在自己家的院子裏,智德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了開得最豔、枝葉最粗的幾株,挖出根須送到那人家裏。消息傳開後,前來要花的人接踵而來,絡繹不絕,智德禪師滿足了每個人的願望。可是這樣一來,沒過幾天,院裏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弟子看到滿院的淒涼,忍不住說:“太可惜了!這裏本來應該是滿院的香味啊。”智德禪師微笑地說:“這樣不正好嗎?因為3年以後就會是滿村菊香了啊!”弟子聽師傅這麼一說,臉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一樣燦爛起來。智德禪師告訴弟子:“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分享,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啊。”

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關心愛護周圍的人,多為別人著想的人,心中的幸福感最多,因為看到別人幸福地微笑,我們心中自然也會感到幸福快樂。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眾人的快樂才能烘托個人的快樂。在生活中,我們隻要與別人分享幸福、分享快樂、分享親情、分享成功、分享信息、分享甘苦……就會在分享中獲得人生的真諦。

《四十二章經》中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其實幸福是埋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感覺,隻要你願意去開啟它,願意相信自己,那幸福就會常在。

人類因分享而進步。記得有位作家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美好的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分享的秘訣正在於它可以使我們擁有更多的東西,而把自己的東西拿來與別人分享的那一刻,不但能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更能體驗到一種滿足感。因為分享幸福,你會得到雙倍甚至更多的幸福,所以我們也在享受幸福。讓我們靜靜坐下來,讓幸福在我們身上停留。

與慷慨的分享相反,獨占好處是一種狹隘的心態,它會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貧窮,並最終毀滅自己。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分享。

一個農夫請禪師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之後,農夫問道:“禪師!您認為我的亡妻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隻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呀。”

農夫不滿意地說:“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他說:“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趨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支蠟燭,去引燃千萬支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然頑固地說:“這個教義雖然很好,但還是要請禪師為我破個例吧。我有一位鄰居叫張小眼,他經常欺負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禪師能把他從一切有情眾生中除去,那該有多好呀!”

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聽了禪師的話,農夫更覺茫然,若有所失。

自私、狹隘的心理,在這個農夫身上表露無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別人好或別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狹隘。自私、狹隘會毀了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學會與人分享。

幸福是人人可以達到的,無論年齡、性別、職位;幸福是心靈內在的感觸;幸福的人生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幸福是人文與物質的平衡;能與人分享幸福是雙倍的幸福;幸福感不僅來自獲得,更來自於給予;有愛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執著、勇敢、熱忱、信念是通向幸福彼岸的諾亞方舟;幸福來自於對願景的追求。

凡事多從好處想

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兩種人:一種人總從壞的一麵看問題,總是懷著悲觀心態;另一種人相反,他們總能發現事情積極的一麵,懷著樂觀進取的心態在活著。悲觀是一種心靈惡疾,它會抑製你的快樂,讓你被憂慮侵蝕,因此我們一定要戰勝這種不良心態,做個積極快樂的人。

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有位秀才第二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以前住過的店裏。考試前一天他接連做了兩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高粱;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這兩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高粱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還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你怎麼今天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解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咳,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高粱不是高種(中)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是有備無患嗎?”秀才一聽,覺得店老板的話比算命的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榜眼。

一場大水衝垮了一個女人家的泥屋,家具和衣物也都被卷走了。洪水退去後,她坐在一堆木料上哭了起來:為什麼我這麼不幸?以後該住在哪兒呢?鎮裏的表姐帶了東西來看她,她又忍不住跟表姐哭訴了一番,沒想到表姐非但沒有安慰她,還斥責起她來:“有什麼好傷心的?泥房子本來就不結實,你先租個房子住段時間,再蓋磚瓦的不就好了!”

故事中的女人就是生活中的悲觀者的代表,他們遇事總是拚命往壞的一麵想,自找煩惱,死鑽牛角尖,不問自己得到了什麼,隻看自己失去了多少,結果情況越來越糟糕,心情越來越低落。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壞的一麵和好的一麵,如果能從積極的方麵看問題,那麼就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做起事來也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角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各有所異,有人積極,有人消極。消極思維者隻看壞的一麵,對事物總能找到消極的解釋,最終他們也將得到消極的結果。而積極思維者卻更願意從好的方麵考慮問題,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個積極的結果。所有這一切正如叔本華所言:“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是受到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永遠都是想到自己隻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剩下1萬元而慶幸。麵對金黃的晚霞映紅半邊天的情景,有人歎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但有人想到的卻是:“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滿天。”麵對半杯飲料,有人遺憾地說:“可惜隻有半杯了。”有人慶幸地說:“尚好,還有半杯可飲。”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選擇精彩人生的機會,關鍵在於你的態度。態度決定人生,這是一件真正屬於你的權利,沒有人能夠控製或奪去的東西就是你的態度。如果你能時時注意這個事實,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神宗時,蘇東坡受人誣陷,被貶謫到海南島。當時海南還很貧窮落後,而且中原人不能適應熱帶氣候,病死的非常多。島上的惡劣環境與當年汴京的繁華對比,簡直是兩個世界。但蘇東坡卻認為,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隻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它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它的孤島。所以,蘇東坡覺得,隻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他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看著島上秀麗的風光,他就慶幸自己能到海南島。他甚至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

那些貶謫蘇東坡的人,原以為這下他可完蛋了,沒想到不久,就有一首詩從海南流傳到內地: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場。

奇峰望黎母,何異嵩與邙。

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澤彌此方。

芋魁偏可飽,無肉亦溪傷。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隻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麵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裏的陽光!

消極的人多抱怨,積極的人多希望。消極的人等待著生活的安排,積極的人主動安排、改變生活。而積極的心態是快樂的起點,它能激發你的潛能,愉快地接受意想不到的任務,悅納意想不到的變化,寬容意想不到的冒犯,做好想做又不敢做的事,獲得他人所企望的發展機遇,你自然也就會超越他人。而如果讓消極的思想壓著你,你就會像一個要長途跋涉的人背著沉重而無用的大包袱一樣,使你看不到希望,也失掉許多唾手可得的機遇。

向別人借一份快樂

阻撓一個人成功的心理障礙,包括責難、沮喪、焦慮、漠不關心、驟下評論、猶豫不決、推托、過分追求完美、怨怒之心、困惑及罪惡感,這些心態都是負麵情緒的表現。具有這些心態的人不一定是壞人,但是為了獲取正麵能量,要盡量與快樂的人在一起,他們會把快樂傳染給你,讓你忘記煩惱和憂愁。

在一次南部非洲首腦會議上,曼德拉出席並領取了“卡馬勳章”。

在接受勳章的時候,曼德拉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在開場白中,他幽默地說:“這個講台是為總統們設立的,我這位退休老人今天上台講話,搶了總統的鏡頭,我們的總統姆貝基一定不高興。”話音剛落,笑聲四起。

在笑聲過後,曼德拉開始正式發言。講到一半,他把講稿的頁次弄亂了,不得不翻過來看。

這本來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情,但他卻不以為然,一邊翻一邊脫口而出:“我把講稿的頁次弄亂了,你們要原諒一個老人。不過,我知道在座的一位總統,在一次發言中也把講稿的頁次弄亂了,而他卻不知道,照樣往下念。”這時,整個會場哄堂大笑。

結束講話前,他又說:“感謝你們把用一位博茨瓦納老人的名字(指博茨瓦納開國總統卡馬)命名的勳章授予我,我現在退休在家,如果哪一天沒有錢花了,我就把這個勳章拿到大街上去賣。我肯定在座的一個人會出高價收購的,他就是我們的總統姆貝基。”

這時,姆貝基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連連拍手鼓掌。會場裏掌聲一片。

曼德拉的幽默讓台下的人如沐春風,神清氣爽。

把一個快樂告訴別人,那麼快樂就變成了兩個人的;把一個煩惱對別人傾訴,多半會變成兩個人的煩惱——一個人為事情而煩惱,另一個為老聽到這些消極的內容而煩惱。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在一個地方,或是和一些人相處,你會感到焦慮不安,脖子酸痛、疲憊不堪。你不知道到底是哪根筋不對,但就是覺得不舒服。然而和另一些人相處時,你就會覺得精神百倍,身體上的不適感也慢慢消失。在這些人的陪伴下,你覺得事事如意。這些人所散發的正麵能量,讓你感到更快樂、更安詳、更有信心。

這些現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情感交流的結果。人類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的感情,無時無刻不處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之下。盡管本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實際上,身邊人的一舉一動,都在顯示他的精神狀態,而這些情緒又會不自覺地感染我們。所以,在氣氛熱烈的酒宴上,我們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地高漲起來;當身邊人都處在悲痛之中時,我們也不禁情緒低沉。和積極的人相處,我們就能吸收到積極的影響,變得更加堅定有力;相反,和消極的人相處久了,幹勁和快樂就會不知不覺地減少。就像一個熱量低的物體如果和一個熱量高的物體在一起,前者會變熱,後者則會損失一些能量。把積極的情緒看成一種精神能量,這種能量通常會在兩人之間流動,直到獲得平衡為止。

請你想象甲乙兩個玻璃瓶,兩者底部有管子相連,管內有個活塞可以控製兩個玻璃瓶的液體流量。請你先把活塞關上,將甲瓶裝滿藍色液體,乙瓶則什麼也不裝。當你把活塞打開時,這兩個玻璃瓶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它們都會盛裝等量的藍色液體。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心中充滿正麵能量,當你碰到一個能量低的人時,能量就會從你身上流向他。不過,這個例子描述的是“量”的流向,而非“質”的交流。為了充分了解“質”,請再回到玻璃瓶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