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快樂的生活
社會競爭激烈,為了富足的生活,人們忙忙碌碌,但你也不應忘了抽出時間鍛煉身體,看看風景,隻有懂得合理休息的人才能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愉悅的人生。財富可追求卻不可強求,每個人都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擺正財富的位置。有句俗語像是永遠的真理:金錢不是萬能的,不要隻為金錢而生活。
老約翰·洛克菲勒在33歲那年賺到了他一生中第一個100萬,到了43歲,他建立了世界上知名的大企業——標準石油公司。但不幸的是,53歲時,他卻成為事業的俘虜,充滿憂慮及壓力的生活早已壓垮了他的健康。
他的傳記作者溫格勒說,他在53歲時,看來就像個手腳僵硬的木乃伊。洛克菲勒此時因患上不知名的消化症,頭發不斷脫落,甚至連睫毛也無法幸免,最後隻剩幾根稀疏的眉毛。溫格勒說:“他的情況極為惡劣,有一陣子他隻得依賴酸奶為生。”醫生們診斷他患了一種神經性脫毛病,後來不得不戴頂帽子。不久以後,他定做了一頂假發,終其一生都沒有再摘下來過。
洛克菲勒在農莊長大,曾經有著強健的體魄,寬闊的肩膀,走起路來更是步步生風。可是,對於多數人而言的巔峰歲月,他卻已肩膀下垂,步履蹣跚。這位傳記作者說:“當他照鏡子時,看到的是一位老人。他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缺乏運動和休息。由於無休止地工作、操勞,導致嚴重的體力透支,他也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他雖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卻隻能靠簡單的飲食為生。他每周收入高達幾萬美金。可是他一個禮拜能吃得下的食物要不了兩美金。醫生隻允許他進食酸奶與幾片蘇打餅幹。他的臉上毫無血色,用瘦骨嶙峋、老態龍鍾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他隻能用錢購買最好的醫療,使他不至於53歲就離開人世。”
憂慮、驚恐、壓力及緊張已經把洛克菲勒逼近墳墓的邊緣,他永不休止、全心全意地追求目標。據親近他的人表示,當他賠了錢時,他就會大病一場。有一次,他運送一批價值4萬美金的穀物取道伊利湖區水路,保險費用要250美元,他覺得太昂貴就沒有買保險。可是當晚伊利湖有暴風,洛克菲勒擔心貨物受損,第二天一早,他的合夥人跨進他辦公室時,發現洛克菲勒還在室內來回踱步。
洛克菲勒說:“快點!去看看我們現在投保是不是還來得及。”於是合夥人奔到城裏找保險公司。可是當合夥人回到辦公室時,發現洛克菲勒的情況更糟。因為他剛好收到電報:貨物已安抵,並未受損!可是洛克菲勒更生氣了,因為他們剛花了250美元投保費用。因為這件事,他把自己搞病了,不得不回家臥床休息。想想看,他的生意一年贏利50萬美元,他卻為了區區250美元把自己折騰得病倒在床上。
擁有百萬財產,卻怕付之東流。可以肯定地說,洛克菲勒的健康是由憂慮一手毀滅的。他從沒有閑暇去從事任何娛樂,從來沒有上過戲院,從來不玩牌,也從來不參加任何宴會。馬克·漢納對他的評價是:“一個為錢瘋狂的人。”
最後,醫生終於對他宣布,在財富與生命中任選其一,並警告他如果繼續工作,隻有死路一條。如果想要長壽人生,洛克菲勒必須遵守三項原則:
第一,避免憂慮。決不要在任何情況下為任何事煩惱。
第二,放輕鬆,多在戶外從事溫和的運動。
第三,注意飲食,隻吃七分飽。
洛克菲勒不得不謹記這些原則,也因此撿回一條命。退休後,他開始學打高爾夫球,從事園藝,與鄰居聊天、玩牌,甚至唱歌。
不過他還做了別的事。溫格勒說:“在失眠的夜晚,洛克菲勒有足夠的時間自省。他不再想要如何賺錢,他開始為別人著想,思考如何用錢來換取他人的幸福,洛克菲勒開始把他的百萬財富散播出去。他捐錢給教會;建立世界知名的芝加哥大學;他也幫助黑人,他捐助黑人大學。後來他更進一步,成立了世界性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一直在對抗世界上的疾病與無知。散盡千萬財富,幫助那麼多人,他終於尋回心靈的平靜,真正地得到了滿足。這時有人會說:‘如果人們對洛克菲勒的印象還停留在標準石油公司的時代,那就大錯特錯了。’”
洛克菲勒開心了,他徹底地改變了自己,已成為毫無憂慮的人。當他遭受事業重創時,再也不為此而犧牲睡眠。任何人都難以相信,曾為250美元而失眠的人現在竟然如此輕鬆,也正是掌握健康比金錢更重要的秘訣後的輕鬆,使他活到98歲。
一個人不應該隻為金錢負責,而應首先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看看你自己,是否為了賺錢而忽視身體,如果沒有,那當然值得慶幸;如果有,那就趕緊將自己解脫出來吧。
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拚命工作,是為了將來可以“少幹活”或“不必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整天遊山玩水,過著享樂的日子。但對某些人來說,他們之所以工作,是因為他們無法從工作中自拔,離不開工作,他們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一樣,完全無法讓自己停下來。
年輕人參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經驗和生活積累,為了提高業務,做出成績,工作上肯定要付出,但絕對不能極端到以損害健康甚至是死亡作為代價。企業也應在潛移默化中營造一種人文關懷,對年輕人的生活給予適當關注。對於某些不會休息的工作狂,甚至要逼著他去休息。
會休息的人才是會工作的人。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吃好、睡好、玩好,身心的輕鬆愉快才是最好的休息。一個人無論做什麼,都應該知道在什麼時候放下工作輕鬆一會兒,在緊張的工作中鬆弛自己的神經。
讓親情的陽光溫暖人生
親情,是人間最美麗的真情。親人之間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甚至為了親人而犧牲生命的壯舉,都重複著這樣一個古老的真理:血濃於水。愛情可能褪色,友情可能變質,唯有親情如同一壺老酒,曆久彌香。親情是生活中的陽光,無處不在。沒有了親人的關心,沒有了親人的溫暖,就像天空失去了太陽,必將是黯然無光。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並有點煩,他發現5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
小孩說:“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什麼問題?”父親回答。
“爸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小孩子問。
“這與你無關,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父親生氣地問。
“我隻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就告訴你,我一小時賺10美金。”父親說。
“喔!”小孩低著頭這樣回答。小孩接著說:“爸,可以借我5美金嗎?”
父親發怒了:“如果你問這問題隻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或東西的話,馬上給我回到你的房間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遊戲!”
聽了父親的話,小孩安靜地回了自己的房間並關上門。這位父親坐下來還對小孩剛才提的問題生氣,他很奇怪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敢隻為了錢而問這種問題。約一小時後,他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凶了。或許他應該用那5美金買小孩真正想要的東西,孩子並不常常要錢用。
父親走到小孩的房間並打開門。
“你睡了嗎,孩子?”他問道。
“爸爸,還沒睡,我還醒著。”小孩回答。
“我想過了,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了。”父親說,“我將今天的悶氣都爆發出來了。這是你要的5美金。”
小孩笑著坐直了起來,“爸,謝謝你。”小孩叫著。
接著小孩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了的鈔票。父親看到小孩已經有錢了又向他要錢,忍不住又要發脾氣。小孩慢慢地數著錢,接著看著他的爸爸。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需要更多?”父親生氣地問孩子。
“因為我以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小孩回答。
“爸爸,我現在有1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兒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金錢是人人都喜愛的,可是金錢並不是世間最寶貴的財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為能給親人更多的錢就給了他一切,真正的情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論你怎樣忙,切莫忘記給家庭生活留出時間。
漫漫人生路上,當我們在外麵疲憊不堪時,親人是最值得我們信賴的避風港。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日子裏,親情也能給我們帶來一絲安慰。
美國電影《因父之名》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20世紀70年代,北愛爾蘭正處在英軍和北愛爾蘭共和軍的衝突中心,當地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落拓青年——蓋瑞、康倫,整日隻知狂歡狂醉,還四處偷竊,招惹是非。他的父母親失望萬分。當蓋瑞觸怒北愛爾蘭共和軍時,他的父親忙將他送往英國,但是陰差陽錯,他卻被英國警察誣陷為恐怖分子,逼他承認是爆炸案的共犯,為此被判無期徒刑。蓋瑞以為人生從此完蛋了。不想他的父親為救兒子,也被關進牢裏。父親為了把墮落的兒子引上正路,主動和兒子住在一起。在父親的影響下,蓋瑞抵製了嬉皮士和恐怖分子的誘惑,下定決心用正當手段洗刷冤屈。在和言詞犀利的女律師合作下,蓋瑞不僅證明了他的清白,也為病死獄中的父親洗刷了汙名。
蓋瑞是幸運的,他雖然被誣陷坐牢,可是他有一個好父親,即使在監牢中,親情的溫暖也在感召著他。入獄時,蓋瑞是一個不務正業、思想混亂的年輕人,出獄時,他已經成了一個意誌堅定、思想成熟的人。
親情是無可取代的,即便你富甲天下、權勢煊赫,沒有親人的關愛,沒有親情的溫暖,你的人生也是悲慘的。
唐太宗李世民弑兄逼父登上皇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麵,可是他晚年的心境並不好過:太子李承乾嫉恨弟弟魏王李泰得寵,害怕自己失去皇位繼承權,因此和手下定計,要殺死弟弟和父親,自己登上皇位。李泰也懷有野心,想把哥哥廢掉,自己繼承皇位。這件事後來被唐太宗知道,他不得已廢了太子,又不敢立魏王,怕以後兒子們都會用詭計中傷皇儲謀取皇位。唐太宗極其愁苦,一次對大臣談起,甚至痛苦流涕,抽刀想自殺。唐太宗雖然貴為皇帝,他的快樂卻比一個家庭和睦的平民還少。
現代社會,人們常常在金錢物欲中迷失自我,忘記了親情的寶貴,甚至以為親情是可以用金錢來代替的。親情看起來總是平平淡淡、稀鬆平常,卻是人間最大的幸福之一。漠視親情的人是愚蠢的,也是不幸的。有親情陽光的照耀,幸福的花朵才能綻放。關愛親人,珍惜親情,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得到真正的幸福。
用忘記清理生活中的不快
一個盛滿水的杯子,隻有倒幹淨後才能裝進清水;一輛滿載的貨車,隻有清空後才能裝上新貨物。一個人,隻有清空心靈,才能容納快樂。生命中,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值得永遠保留,有些東西,遺忘比懷念更好。人生是一個漫長的心靈旅途,其間也會有被消極填滿的時候,隻有學會遺忘,清空心靈,才能為快樂和動力騰出空間,才能輕裝上陣,遠涉千裏。
人們常說:“時間會撫平一切傷痕。”而遺忘,就是時間那雙撫平傷痕的手。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過度強調“記憶”的好處,卻反而忽略了“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生活中,許多事需要你記憶,同樣也有許多事需要你遺忘。
比如,你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溺陷在憂鬱與消沉的情境裏,必須盡快遺忘;股票失利,損失了不少金錢,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你也隻有嚐試著遺忘;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布後竟然沒有你,情緒之低可想而知。解決之道別無它法,隻有勉強自己遺忘。隻有遺忘了那些不快,才會更好地前進。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女士給了一個朋友3條緞帶,希望他也能送給別人。這位朋友自己留了一條,送一條給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兩條,因為他覺得由於上司的嚴厲使他多學到許多東西,同時他還希望他的上司能把緞帶送給另外一個影響他生命的人。
他的上司非常驚訝,因為所有的員工一向對他都是敬而遠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緣很差,沒想到還有人會感念他嚴苛的態度,把它當作是正麵的影響而向他致謝,這使他的心頓時柔軟起來。
這個上司一個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辦公室裏,而後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條緞帶給了他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他們父子關係一向不好,平時他忙公務,不太顧家,對兒子也隻有責備,很少讚賞。那天他懷著一顆歉疚的心,把緞帶給了兒子,同時為自己一向的態度道歉,他告訴兒子,其實他的存在帶給他這個父親無限的喜悅與驕傲,盡管他從未稱讚他,也少有時間與他相處,但是他是十分愛他的,也以他為榮。
當他說完了這些話,兒子竟然號啕大哭。他對父親說:他以為他父親一點也不在乎他,他覺得人生一點價值都沒有,他不喜歡自己,恨自己不能討父親的歡心,正準備以自殺來結束痛苦的一生,沒想到他父親的一番言語打開了他的心結,也救了他一條性命。這位父親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點失去了獨生的兒子而不自知。從此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調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親子關係,加強了兒子對自己的信心。就這樣,整個家庭因為一條小小的緞帶而徹底改觀。
送人以緞帶,證明你已遺忘了相處中所受的那些委屈和責難,憶起別人給你的快樂和益處。而受你緞帶者卻更能被你感動,看到你的心靈之美,愛你、助你。學會遺忘,拾起那條緞帶送給讓你受傷的那個人,他將回報你一片燦爛的陽光。
然而,想要遺忘卻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傷痕依然隱隱作痛,心中的怨氣還沒有消散,遺忘是時間的手,它需要時間才能起作用。然而,如果你連“想要遺忘”的意願都沒有,執著於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那麼,時間也無能為力。
記住過往的不快,乃是人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教給我們在哪一個地方會跌倒,但有時候我們有更好的老師——理智。本能隻是無差別的讓我們記住一切不如意,理智卻知道有些回憶除了把痛苦回放,別無意義。對於記憶本能來說,往往很容易放過歡樂的時光,對於不快的經曆卻常常記起。換言之,人們習慣於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於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