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想問題辦事情總是以自己為中心,一切由著自己來,從來不曾想過去傾聽別人的想法。這種做派往往招致別人的反感,把自己孤立起來,進而給自己帶來煩惱。所以,我們有必要時時傾聽別人的看法,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們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形成嫉妒的情緒。
社會上,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他們善於放下自己的架子,虔誠、恭敬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什麼事都愛露一手,仿佛就自己行,對別人不屑一顧,總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誰。因此,隻要是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或調整時,他都采取“當仁不讓”的態度,因而什麼都想沾,什麼都想貪,這樣的人到最後會受到人們的鄙視。正如希臘一位叫希爾泰的學者所說的:“傲慢始終與相當數量的愚蠢結伴而行。傲慢總是在即將破滅之時及時出現。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有人認為,喜歡表現、張揚自己隻是無傷大雅的小節,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了。要知道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知不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為人處世時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那就是在無形之中對對方的自尊和自信進行挑戰與輕視,對方的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知不覺地產生了。
艾米一天辛苦之後酣然入睡。
一位玲瓏的天使飛進窗口找上了她,說,聰明的艾米,每個人都應該得到一份適量的聰明和一份適量的愚蠢,可是匆忙中上帝遺漏了你的愚蠢,現在我給你送來了這份禮物。
愚蠢禮物?艾米很不理解。懾於上帝的威嚴,她接過天使包中的愚蠢,無可奈何地植入腦中。
第二天,她平生第一次講話露出了破綻,第一次解題費了心思,她花了一個早晨記住了一組單詞,三五天後卻忘了將近一半。她痛恨這份“禮物”。深夜,她偷偷地取出了植腦不深的愚蠢,扔了。
事隔數天,天使來檢查他自己做的那份工作,發現給艾米的那份愚蠢已被扔進了垃圾箱。他第二次飛入艾米的臥室,義正辭嚴地對她說,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配額,隻是或多或少罷了,每一個完整的人都應該這樣。
不得已,艾米重新把那份討厭的愚蠢撿了回來。但是,她太不願意自己變成一個不很聰明的人了。她把愚蠢嵌進頭發,不讓其進入思維,居然騙過了天使的耳目。以後,艾米沒有遇上一道難題,她沒有考過一次低分,一直保持著強盛的記憶、出色的思維和優異的成績。
當然,她也沒有了苦役獲釋的愉快和改正差錯後的輕鬆。更奇怪的是,也沒有一個同伴願意與她一起組隊去出席專題辯論,因為她的精彩表現使同伴呆若木雞;也沒有哪個人願意和她做買賣,因為得利賺錢的總是她;也沒人與她戀愛,男人們無不怕在她的光環裏被對比成傻瓜。連下棋打牌她都感到十分沒勁,來者總是輸得傷心。偶爾有一兩次她給了點麵子,賣個破綻,下個軟招,也很容易看出是她在暗中放人一馬,比她勝了還傷害人的自尊。
她越來越孤獨、空乏,真的也希望有份愚蠢了。但是,愚蠢是再也植不進她那聰明成性的腦袋了。她希望能再一次遇見天使,可天使再也沒出現過。
因為隻有聰明,艾米在痛苦中熬過單調的一生。
如果你帶著羞怯和歉意告訴世人:“大家聽著,我知道自己實際上並不這麼好,所以我想做得盡量符合你們的要求。”那麼你就會贏得更多的朋友。
許多書籍和文章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取悅別人,以得到別人的喜愛。要想受到他人喜歡,就要使自己變得討人喜歡。所以,你必須順從別人,不要攻擊別人,並且多說別人想聽的話。和同事相處的時候,要表現得比較圓絡;和老同學相處的話,則力求平實。也就是說,在與人相處時要盡量表現出你的謙虛。謙虛,別人才不會認為你會對他構成威脅,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從而建立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
王昆是人事局調配科一位相當得人緣的骨幹,按說搞人事調配工作容易得罪人,可他卻是個例外。但是,在他剛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裏,在同事中他幾乎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為他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非常自信,因此每天都在極力吹噓他在工作中的成績,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請求幫忙等得意之事。然而同事們聽了之後不僅沒有人分享他的快樂,反而極不高興。後來經老父親一語點破,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從此,他就很少談自己的成就而多聽同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讓他們把自己的成就說出來,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後來,每當他有時間與同事閑聊的時候,他總是先讓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成就炫耀出來,與其分享,隻有在對方問他的時候,他才謙虛地表露一下自己。
別把自己擺得太高,為人應該謙遜、自製,這樣別人才願意親近你,你做事才有幫手。反之,若恃才妄為、高傲自大、人皆遠之,你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妄自尊大和目空一切的結果隻能使自己的形象扭曲,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自己。所以,注意收斂自己,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策略。用“往壞處想”的心態想事,以練達的狀態做事,在待人接物上,有的人顯得很幼稚:把人和事想得太好,一旦不如意便覺得似乎天都塌下來,所以跟人交往要麼容易吃虧上當,要麼動輒得咎。另有一些人則顯得成熟老練:能看清人,也總能做對事。古人說“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想寫好這樣一篇大文章,不妨凡事先往壞處想一想,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就能擁有平和的心態。
不要害怕說出“不知道。”
我國先哲孔子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的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坦然麵對自己的無知,這是一種智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願意說出“不知道”這3個字,認為那樣做會讓別人輕視自己,使自己很沒麵子。他們希望掩飾自己的無知,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有個美術評論家總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裝懂。
有一天,那個評論家受一位知名人士所邀請到家裏做客。這位名人家裏來了許多美術界的權威,他們暢所欲言,談笑風生。
過了一會兒,主人拿來一幅畫像說:“這是我剛買來的畢加索的畫,請諸位評論一下。”
於是,那個不懂裝懂的評論家馬上站起來說:“色彩華麗,線條鮮明,果然是畢加索的畫。你剛拿來的時候,我就看出是畢加索的畫了。”
主人聽完,再仔細看了一下畫說:“真抱歉,剛才我介紹錯了,這不是畢加索的畫,而是米開朗琪羅的作品。”
這時,那位評論家驚異地叫道:“什麼?米開朗琪羅的?”
頓時,在座的各位看著那個評論家捧腹大笑。評論家滿臉通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做人不要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才告訴子由:“懂了就是懂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就我來說,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蘇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語言表達了進一步開闊視野的強烈願望。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麵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太無知、太虛偽了。人不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曉古通今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地學習探索中充實自己的。隻有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否則我們若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那隻能是被後人貽笑大方,最終被社會淘汰。其實,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
心理學家邦雅曼·埃維特曾指出,平時動不動就說“我知道”的人,不善於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歡,而敢於說“我不知道”的人,則顯示的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精神。埃維特還說,如果我們承認對某個問題需要思索或老實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那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大大地改善。這就是他竭力倡導的態度,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教益。
凡是聰明的人,都有勇氣承認“沒有人知道一切事情”這個事實。他們麵對不了解的事情能夠坦然地說自己不知道,隨後就去尋找他們所欠缺的知識。承認自己不知道無損於他們的自尊,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是一種動力,促使他們積極采取行動,進一步了解情況,求得更多的知識。
正因為人的心理通常是隱惡揚善的,所以人們會想盡辦法來掩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揚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時候,為了隱藏自己的弱點和無知,人們喜歡擺出一副不懂裝懂的姿態,殊不知,這樣反倒給人一種淺薄的感覺。
有一次,一位外國人去旁聽一位美國加州大學著名教授的演講。演講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實驗的結果。此時,有一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提出了他的看法,並問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種方法來做,實驗結果將會怎樣?所有的聽眾全都看著這位教授,等著看他如何回答這個他根本就不可能做過的實驗。結果,這位教授卻不慌不忙,直截了當地說:“我沒做過這個實驗,我不知道。”
當教授說完“我不知道”時,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同樣的情況假如發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會完全不同。他一定會絞盡腦汁,說出“我想結果是……”的話來。
一般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弱點的心理,因此很難開口說“不知道”。殊不知,有時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們對你的信任和親近。因為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會給人留下非常誠實的印象,並且敢於當眾說不知道,其勇氣足以讓人佩服。這樣,對你所說的其他觀點,人們會認為一定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對你也就會更加信任。
幾乎每個人的知識麵都是有限的,學問上的精通是相對的,認知上的缺陷是絕對的。世上沒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才”,盡管人們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聰明而不自以為是,並且善於向別人請教的人才能成才。敢於承認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礎;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強說“知道”,自作聰明,欺人自欺,最終隻會貽笑大方。
學會傾聽別人的教誨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別人給你的建議也許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至少你可以認識到,這個問題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一種新的思路,往往就是換了個角度看的結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或許,你正煩惱不已的問題,就是因為你“身在此山中”呢。
美國曆屆總統中,最肯虛心求救於人的,莫過於老羅斯福了。他對於他所信任的人,總是放膽信托。他每遇到一件要事,常常召集與那事有關的人員開會,詳細商議。有時為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參考,甚至發電報至幾千裏外,邀請他所要請教的人前來商議。
而美國早期政界名人路易斯·喬治,治理政務也以精明周密而聲名遠播,但是他對於自己的學問還是常感懷疑。每當他做好了財政預算送交議會審核之前,幾乎每天都和幾位財政專家聚首商議;即使一些極細微的地方,也不肯放鬆求教的機會。他的成功秘訣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多多求教於人。”
有人說,美國鋼鐵公司的總經理賈裏最愛聽人對他發表意見,尤其是指責他的過失。他常常征求公司職員的意見,任何人對他說話時,他無不洗耳恭聽。
古今中外的偉人中,善於使用“求教於人”成功秘訣的真是多得不勝枚舉,我們簡直可以說,通常身為領袖的人物,大多有著這種樂於征詢他人意見的習性。
我們更可以說,從一個人能獲得外人助力的大小,可以決定他的偉大程度。一個聰明、有所作為的大人物,最能利用種種方法使人自動向他提供意見,並且善於審查這些意見,從中摘取有益於自己的加以利用。反之,那些庸碌無能的人,往往不懂得征詢他人意見的方法,即使獲取了他人的意見,也不能加以正確地選擇和適當地利用。
也許你常常把自己能獨斷獨行當作一樁可驕傲的事,而把聽取他人的意見當作是可恥的事情,其實這是一個莫大的謬見。當他人拿許多意見來供你參考時,正是你可以利用來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無缺的機會。如果你錯過了這種機會,蒙受最大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魯賓遜上校正在前線督戰,屬下有兩個違反軍紀的軍人逃到德軍前線去了。魯賓遜立刻命他隊伍中的一個上尉帶領一支兵馬,前去將犯人捕回。但這個上尉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事先既不周密計劃,也不征詢別人的意見,單單仗著那股愚勇,草率地前去血戰,結果吃了一場敗仗,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