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敗的消息傳來後,魯賓遜隻好再命另一個上尉率領另一支兵馬前去。這個上尉就深明成功的訣竅,他先去找一位法國軍官,把自己將要實施的計劃告訴了他,並征詢他的意見。那位法國軍官當然樂於指教,便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一個最穩當的方法,他用這方法去做,果然將犯人安然捕回。
同是兩個勇敢的上尉,隻因前者喜歡獨斷獨行,以致功業無成反而遭受殺身之禍;而後者由於肯向人虛心求救,不但保障了自己的生命,還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所以我們說:求教於人不但不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反而更顯示一個人有思想、肯進取、有機智。試想,你獨斷獨行,即使僥幸成功,又有什麼值得格外自傲呢?
也許你常常看見有些資格老到的人,能夠獨斷獨行而百無一失,便覺得萬分羨慕。其實你還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人能夠獨斷獨行而百無一失,正是由於他們在平日肯多多吸收學識,累積多年經驗的結果。他們的作為,絕非那些學淺識陋、專以自炫“聰明”而獨斷獨行的年輕人所可比擬。
當柯金斯擔任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總經理時,有一天晚上,公司裏有事要發通告信給所有的營業處,因為十分緊急,所以這天晚上公司裏的職工全體動員協助,連總經理柯金斯先生也一同工作得十分緊張。當柯金斯命令一個做書記的下屬幫忙套信封時,那個年輕職員認為做這種事情有礙他的身份,便爭辯說:“我不願意幹!我到公司裏來,不是來做套信封的工作的。”
柯金斯聽了這話當然怒上心頭,但他仍若無其事地說:“好吧,既然做這件事對你是種侮辱,那麼就請你另謀高就吧!”
於是那個青年一怒而出,跑了許多地方,換了好幾種工作,最後他還是鼓起勇氣重新回到福特公司來工作。他與柯金斯先生見了麵,很誠摯地說:“我在外麵經曆了許多事情,經曆得愈多,愈覺得我那天的行為錯了。因此,現在我仍想回到這裏工作,不知你還肯任用我嗎?”
“當然可以。”柯金斯說,“因為現在你已完全改變了。”
柯金斯先生提供給那青年的意見並沒有錯。如果那個青年當初接受他的意見,又何必到外麵去兜那樣一個大圈子呢?
後來,柯金斯先生述及此事時說:“重新回到公司後,那個青年開始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再獨斷獨行,現在他已成了一個很有名的大富翁。”
其實,世上再沒有比聽取別人的意見更容易做到的事了,但一般經驗不足的人,大多不願那樣去做,難怪他們會到處碰釘子呢。如果你希望做事少碰釘子、少失誤,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多多參考別人的意見。有許多意見,常常是人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換得的經驗之談,他既然肯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地去利用,你又何樂而不為呢?
請先清空心裏的砂石
人的頭腦就像一隻水杯,裏麵能盛的東西是有限的,要想把新的東西放進去,就要把舊的東西拿出來。善於傾聽的人,總是把自己的心靈清空,留下很大空間來接納別人的意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虛懷若穀”。所以,請把頭腦的杯子空出來,這樣才能真正接受別人的意見!
某電視台曾製作過一期節目,介紹了香港“領帶大王”曾憲梓的創業經曆。
曾憲梓創業初期如何打開局麵的經曆非常精彩,也是對“空杯”的最好闡釋。
曾憲梓出身寒苦,年輕時,他自己成立了一個小領帶廠,從事領帶的製作和銷售。由於當時香港主要銷售的都是國外的領帶,所以他的生意並不好做,為了打開局麵,他不得不自己到處去推銷。
有一次,他到一家西服店推銷領帶。沒想到進了西服店,沒說上幾句話,就被老板罵了出來。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生氣,覺得這位老板實在太沒有修養了。不做生意就不做吧,為什麼要罵別人呢?
曾憲梓起初也很生氣和傷心。但因為從小母親就對他教育非常嚴格,每次曾憲梓和別人發生了矛盾,不管他有沒有理,母親都要求他先向別人去道歉。
這種凡事先反思自己不對的教育對他一生影響都很大,這次也不例外。他想,是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才引起了老板的反感?
於是,第二天,他帶著兩杯剛從咖啡店買來的熱騰騰的咖啡,又去了那家西服店。西服店老板一看又是他,正想發火。但聽著曾憲梓誠懇的道歉和虛心的請教,老板的臉色終於緩和下來了,他對曾憲梓說:“你知不知道,你昨天進來的時候,我正在向客人推銷我的產品。可你卻看都不看,就開始推銷你的領帶,弄得我沒法繼續做生意,你說我能不生氣嗎?”
曾憲梓這才恍然大悟。通過這件事,他學到了做生意十分重要的一課: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就得學會察言觀色。
當然,他得到的遠不止這一點,他的謙虛和好學讓西服店老板十分欣賞,於是答應幫他代銷領帶。後來看到領帶的質量很不錯,老板又將他介紹給了自己的一些朋友和生意夥伴。
最初的創業局麵,就這樣被曾憲梓打開了!
通過曾憲梓的故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三個觀點:第一,要成功,必須懂得人性的辯證法。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性,正如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指出的那樣:“世界上什麼東西最不牢靠?人心之間的關係最不牢靠。但是,假如經營得好,世界上就沒有比人心更牢固的紐帶。那麼,怎麼才能建立人心之間最大的紐帶呢?關鍵是首先拿出自己的心。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出者福回。隻有你先把愛、關心、尊重給予別人,才能得到同樣的回報。”
第二,要成功,必須做到“不因為別人的臉色改變自己的態度,而要用自己的態度改變別人的臉色”。
第三,要取得最好的成功,必須學會徹底倒空自己。
曾憲梓遵循的原則是:隻要自己與別人有矛盾,別人哪怕隻有10%的正確,他也在態度上體現出來別人是100%的對,虛心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向人請教;而自己,哪怕隻有10%的錯誤,他也認為是100%的錯誤,所以要徹底反思和改正。
有時坎坷和挫折會以當頭棒喝的方式出現,這時候,就需要你有勇氣接受這種劇烈的震蕩,甚至將當頭棒喝變為自己“空杯”的最大動力。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找到了騰飛的最好契機。
“空杯”心態也是分層次的。有徹底的“空杯”,也有半拉子的“空杯”,也有一點點的“空杯”。不同程度的“空杯”,會造成不同效果。“空杯”的程度越高,超越的程度越高;“空杯”的程度越低,超越的程度也越低。要創造一流甚至永創一流,就得學會徹底和永久“空杯”!要取得最大成功,就得學會“徹底倒空”。不管個人還是單位,其超越的程度,總是與“空杯”的程度成正比。
理智地對待別人的建議
芸芸眾生,蒼茫宇宙,我們生而為人,就注定不能孤獨存在,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誌去生活。我們的父母、老師、朋友等,都會關注我們的成長,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得到來自他們的建議。這些建議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是作為我們,在關注這些建議的同時也要客觀審視它們,堅決不能為了自己的虛榮心而盲目接受這些建議,因為即便是好的建議,也不一定都適合自己。
人有一個習慣,常常會不自覺地問問別人,自己的衣著、言談、工作表現等如何。其實,這也是一個人潛在的虛榮心的體現。
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我們需要作出一個決定的時候,尤其是在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總是有很多熱心人給我們出主意:張三認為這樣會更有發展前途,李四、王五也忙著附和。這時候,他們的建議非常容易被采納,因為他們對你的成績給予了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你的虛榮心,而且他們的建議從表麵上看又確實是為你著想。他們的本意也許都是好的,可是,他們的建議是否可行呢?這就需要你理智地對待,不要盲目接受,否則到最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有一隻猴子,身材很修長,天生就很會跳躍,所以它一直有著“跳遠第一名”的美譽,為此,它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一天,森林裏的國王宣布,要舉辦運動大會,以提倡全民運動。
於是,猴子就報名參加“跳遠”項目。果然猴子擊敗了雞、鴨、鵝、小狗、小豬……奪得了跳遠比賽的冠軍。
後來,有一隻老狗告訴猴子:“猴子啊,其實你的天分資質很好,體力也很棒,你隻得到跳遠一項金牌,實在很可惜。我覺得,隻要你好好努力練習,你還可以得到更多的金牌啊!”
“真的啊?你覺得我真的可以嗎?”猴子受寵若驚地說。
“沒錯啊,隻要你好好跟我學,我可以教你跑百米、遊泳、舉重、跳高、推鉛球、跑馬拉鬆……你一定沒問題啊!”老狗說。
在老狗的慫恿之下,猴子每天的訓練被安排得滿滿的,先是跑百米,接著是遊泳,遊累了,就練舉重,然後再練跳高、推鉛球,也跑馬拉鬆……
第二屆運動大會又到來了,猴子報了很多項目,可是它跑百米、遊泳、舉重、跳高、推鉛球、馬拉鬆……沒有一項入圍,連以前最拿手的跳遠成績也退步了,在初賽就被淘汰了。
有些人的虛榮心本來就很強,再加上別人的慫恿,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既可以當演員,又可以當作家;既可以是演說家,又能是主持人;既可以參與公益活動,更能投資開公司、當老板……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作為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誰都不會漠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謹言慎行就是不願意授人以柄。很多時候,他人的議論、他人的說道、他人的觀點、他人的態度,都會對我們的心情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賽場上的啦啦隊員無疑會影響到運動員的成績,至少也會影響到運動員的士氣。他人的意見往往也是我們自己行為的鏡子,我們總是在別人的目光中調校著自己的人生坐標。那麼是不是校正的結果就一定是好的呢?同理,不校正的結果就一定是壞的嗎?
我們再來看一則寓言故事:
一群青蛙在高塔下玩耍,其中一隻青蛙建議:“我們一起爬到塔尖上去玩玩吧。”眾青蛙都很讚同,於是它們便聚集在一起相伴著往塔上爬。爬著爬著,其中聰明者覺得不對:“我們這是幹嘛呢?這又幹渴又勞累的,我們費勁爬它幹嘛?”大家都覺得它說得不錯。於是青蛙們都停下來了,隻剩下一隻最小的青蛙還在緩慢地堅持著。眾青蛙對它的堅持嗤之以鼻,並且不斷地嘲笑它傻。但那隻小青蛙充耳不聞,堅持向上爬去。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它終於爬到了塔尖。這時,眾青蛙不再嘲笑它了,而是從內心裏都很佩服它。
那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這隻青蛙堅持爬上去的呢?因為這隻小青蛙是個聾子,它當時隻看到了所有青蛙都開始行動,但它沒聽見大家的議論,所以它沒有想到放棄。小青蛙聽不見眾青蛙的議論和嘲笑,也就是說,它沒有被群體的意見所左右。然而,假設小青蛙不是聾子,聽到眾青蛙的議論它還會堅持往上爬嗎?恐怕就不一定了。
這個結果似乎有點讓人啞然,但同時也說明了別人的言論力量是多麼大,大到足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
生活中,有些人因為時常顧慮到“別人怎樣說”,隻好一年到頭在不知究竟怎樣才好的為難緊張之中團團轉,總也走不出一條路來。
這種人,即使僥幸由於他天生的善於應付,而能做到“不受批評”的地步,他最大的成就也不過是個不被討厭的人。別人所給他的最大的敬意,也不過是說他一句圓滑周到而已,而對他自己本身來說,因為他終生被驅策在“別人”的意見之下,一定感到頭暈眼花、疲於奔命,把精力全部消耗在應付環境、討好別人上,以致沒有餘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當然,一個人不應該獨斷獨行,不顧及旁人的意見。但我們在聽取別人的意見之後,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認定和理解,用足夠的理智去辨析。有的時候,我們應該堅持己見,而不是過分地關注別人的意見。
人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在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容易沾沾自喜、頭腦發熱。這時候,他心底的虛榮心就暴露無遺,並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如果再有人在他耳邊吹點熱風、提點建議,他的虛榮心馬上就像膨脹的氣球一樣飄飄然了,也就喪失了對那些建議作出理智客觀判斷的能力,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按照別人說的做了。殊不知,別人的建議往往不易把自己打造成風雲人物。相反,這種虛榮隻會把我們身上原本耀眼的東西磨蝕掉,使我們回歸平庸。
學會過濾掉諂媚之言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很多溢美之詞,有些是出於禮貌的客套,有些則是諂媚之言。孔子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諂媚阿諛之辭,從來都是人們所警惕的。這些話聽起來舒服,就像藥品外麵的糖衣,裏麵隱藏的卻是一套不可告人的算計。輕信這些話,往往令人自我膨脹,進而犯下錯誤。聰明的聽者,要學會把這些諂媚之言過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