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到了1980年,大慶油田在科技的支撐下,順利地走過了“第一個5000萬噸穩產十年”的前半段,同時,油層注水受到地層破裂壓力和管套所能承受的負荷限製,必須采取機械舉升的辦法采油,實現戰略轉型,以保持續穩產。當此多難選擇之際,專家型副局長李虞庚,“頂住壓力敢於冒風險做出有退有進的靈活戰術決策,體現了他的睿智和大將風範,解開了鑽加密調整井的死結。”鑽井副總工程師嚴世才、地質師邵元良,胸懷大局、敢作敢為的鼎力協助與發奮鑽研;自稱是工作狂、被同事譽為拚命三郎的副總工程師王德民,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帶著腿傷為5000萬噸後五年持續穩產籌劃采油工藝技術一係列的科研攻關,為這次戰略轉型的成功實現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85年,在新中國的曆史上第一次評定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特等獎23項。《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係統工程項目所涉及的18個專題、49項配套技術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李虞庚、閔豫、李德生、王誌武、唐曾熊、王德民、童憲章等7名做出傑出貢獻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受到特別嘉獎。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曆史不會重現,功德長留人間。透過《大腳印》的字裏行間,今天的我們仍然深深地為那已逝的火熱生活而感染,被一件件科學攻關的故事所打動,更為一個個獻身科學、赤誠報國的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卓越成就和高尚人格所震撼。事實證明:大慶油田的科技工作者,既創造了奇跡,也成就了自我。他們既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體現者,同時也是實踐、創造者。在他們身上,我們真切領悟了怎樣算“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什麼是“‘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拚搏精神”;“為幹革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對技術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 “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牛’精神”。
作為一名石油作家,宮柯的創作特色突出有三:一是題材上聚焦於科技和科技工作者對大慶油田建設和發展所做貢獻的挖掘與表現;二是體裁上以紀實為主;三是表現手法上側重於係統、全景式的展現。長篇人物傳記《油氣田地質專家楊繼良》如此,報告文學集《東方奇跡》如此,《大腳印——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曆程揭秘(上部)》尤其如此。而追求史實性、思想性、文學性的統一,是《大腳印》創作之初明確的目標設定。要實現這一目標,進行史實還原自然成了首要的前提和基礎工作。為此,以宮柯為執筆的創作人員,四處遍訪曆史的親曆者,廣泛搜求史實佐證材料。然後,“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按照時間順序”,“確定以大慶油田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特等獎為主線,分石油會戰、穩產十年、27年持續穩產、4000萬噸再穩產四個階段描述科技持續進步的曆程”,以上、下兩部的篇幅作全景呈現。現在所看到的是全書的上部,主要表現的是勘探發現、石油大會戰、開發建設、第一個穩產十年(截止到1985年)的內容,收到了脈絡清晰、點麵結合、重點突出的功效,體現出了鮮明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廣泛的兼容性。從而使《大腳印》真正成為了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的光榮史,石油科技工作者的英雄譜。從中讀者見聞和領悟到的是:
遠古的地變天演,一處腳印形狀的長垣貯存寶藏;
鐵人的步履鏗鏘,一支軍魂猶在的勁旅會戰大荒;
科學的萬眾攻堅,一代激情飛揚的學子直麵擔當;
中國的石油工業,一舉由弱變強的奇跡史冊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