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赤潮嚴重的兩個國家。
我國近年來赤潮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地區也越來越廣。自1933年首次報導發生在浙江鎮海─台州一帶的赤潮以來,到1989年有記載的赤潮達40餘次。其中70年代以前3次,70年代9次,80年代29次。範圍涉及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其中珠江口、湛江港、舟山群島、長江口、膠州灣、大連灣、遼東灣和渤海灣是赤潮的多發區。
例如,1977年天津大沽口一次原甲藻赤潮波及範圍達560平方公裏,持續20天之久,導致大量死魚漂浮海麵。1983年4月,廣東大亞灣發生的赤潮就使附近的惠陽縣漁業損失75噸,網箱養魚死亡1噸。
1988年12月23日至26日,廣東省大鵬灣鹽田至南澳鎮沿岸一帶20多公裏長、2─3公裏寬的海麵上發生赤潮,海水變成了粉紅色。沙漁湧碼頭附近,水麵幾乎全被赤潮生物覆蓋。入夜,海麵熒光閃爍,不時有死魚漂浮水麵,發出腥臭味。這次赤潮從23日開始,24日最嚴重,25日開始減弱,海水由粉紅色逐漸變成乳白色膠質纖維團狀,26日基本恢複正常。1989年一年,我國沿海就有六個地區遭受赤潮襲擊,直接經濟損失2億元以上。其中8─10月間,河北省黃驊市近海2萬6千畝蝦池受災,損失近3000萬元,唐山市和滄州市則分別因此損失8000多萬元和3000多萬元。1990年在海南島西北部海域也因赤潮造成2800多萬元的漁業損失。
赤潮除了能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破壞漁業資源、危害水產養殖外,更應引起注意的是由於許多赤潮生物帶有毒素,如果食用了帶有赤潮毒素的海產品往往造成人體中毒甚至死亡。
據統計,從1689年到1962年,全世界因食用帶赤潮毒素的貝類已有12000多人中毒,200百多人死亡。1983─1988年間,世界各地較嚴重的麻痹性貝類中毒人數共1846人,其中100多人死亡。僅1987年一年這一類型的中毒事件就多達300多起!
我國也屢有食用赤潮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的事件發生。其中較嚴重的兩起都發生在1986年:1月,在台灣高屏地區,30人食用紫蛤,出現麻痹性貝毒中毒症狀,有2人死亡。同年12月1日,福建省東山縣杏陳鄉磁窯村村民食用花蛤,造成136人中毒,1人死亡。經過調查,發現當地海水和花蛤中都含有大量的赤潮生物裸甲藻。這種藻類能分泌出劇毒的甲藻毒素,毒性比箭毒還強150倍。食用含有甲藻毒素的海產品,人體的中樞神經和外圍神經便受到強烈刺激,引起中毒。據患者自述,食用花蛤後數小時就出現四肢和唇舌麻木、胸悶、頭暈、嘔吐、周身乏力、頭痛、腹痛等症狀,個別嚴重者出現昏迷、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