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水俁鎮上的殺手(1 / 2)

日本九州島南部沿海的熊本縣境內,有一座風景優美的小鎮,名叫水俁鎮。它背靠群山,峰巒疊障,鬱鬱蔥蔥。登高眺望,不知火海和水俁灣碧波蕩漾。這裏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全鎮四萬多居民中有一萬多人以捕魚為主要生計,海產品也就成了當地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可是,20世紀50年代伊始,一片不祥的陰雲悄然而至,給世世代代生活在寧靜中的水俁鎮人帶來了災難!

1950年,在水俁灣附近的一個小漁村裏,突然發現幾隻貓無緣無故地投海自殺,這成了人們飯後茶餘閑談的話題,都叫它“自殺貓”,但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三年後,鎮上有一個人患了一種怪病,開始的症狀是說話口齒不清,走路不穩,麵部表情癡呆;進而發展成眼瞎耳聾,全身麻木;最後神經失常,身體彎曲得像一張弓,渾身疼痛異常,高聲叫喊著死去。可是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一種病。又過了三年,到了1956年4月,一名六歲的女孩得了同樣症狀的病,醫生初步診斷為腦科病,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5月,又有4名這樣的患者住院。到年底患者已達116名,其中有43人已經死去。因為不知道病因,隻好以當地的地名把它叫做“水俁病”。

“水俁病”的出現造成了當地人們的恐懼,也籠罩上了一片神秘的色彩,強烈要求當局查找到底誰是“殺手”。經過熊本大學醫學院的調查,首先排除了傳染病的可能性。進而把自殺貓和病人的各種症狀聯係起來分析,找到了吃魚中毒是這種病的共同根源。

到了1959年2月,調查確認水俁病和重金屬中毒有關,尤其是汞的中毒。因為從病人屍體和魚體中都發現了一種劇毒的化學物質——甲基汞,而這種毒物在水俁灣的海底中分布很廣,含量也很高。特別是在一家合成醋酸工廠的排汙管道出口處,每公斤海底泥中含有2克的甲基汞,生活在這種底泥中的貝類,汞的含量最高可達每公斤幹肉27─102毫克。

原來早在1925年,在水俁灣附近建了一座工廠——日本氮肥公司,1932年該廠又擴建了合成醋酸車間,並於1949年正式投產,車間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兩種化學物質做催化劑。眾所周知,催化劑在生產過程中僅僅起促進化學反應的作用,因此最後全部隨汙水排到附近的水俁灣內,並且大部分沉澱在灣底的泥裏。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雖然也有毒,但毒性不很強,然而它們在海底泥裏能夠通過一種叫甲基鈷氨素的細菌的作用變成毒性十分強烈的另一種化學物質,也就是甲基汞。

海洋中的甲基汞很容易進入魚、蝦、貝的體內,汙染海產品,因此也很容易進入人體內。水俁灣居民日常吃魚量比較多,而且也有吃生魚的習慣,因此排入水俁灣裏的甲基汞便源源不斷地、大量地被攝入人體。醫學研究表明,甲基汞對人體內的許多化學物質有很強的親合能力,也很容易溶解在人體的脂肪裏,並且大部分聚集在人腦中,粘著在神經細胞和腦細胞膜上,使這些細胞中的核糖核酸減少。嚴重的時候,還可以使細胞分裂成碎片,引起死亡。更嚴重的是孕婦吃了被甲基汞汙染的海產品可能引起嬰兒先天性水俁病,它的症狀就好像嬰兒大腦麻痹症。

至此,水俁病的真相大白。水俁鎮上的神秘殺手就是甲基汞!不!嚴格說來殺手是那家排含汞汙染物的工廠,是工廠的資本家。其實早在1926年,該廠醫院的醫生細川就已經做過試驗,完全證實了自殺貓和水俁病與工廠排出的汙水有關。但是廠主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不讓他說出真相。直到1930年細川臨死前才吐露真情。據估計,該合成醋酸廠排入水俁灣的汞總量達200─600噸。

真是無獨有偶,1963年在日本西海岩的阿賀野川下遊的新瀉縣境內,又發生了一起“水俁病”事件。當地也出現了大批的“自殺貓”、“自殺狗”。到了1964年8月,有70%以上的貓都“自殺”了。有死貓的居民也相繼得了水俁病。不長時間內,患者就有45人,其中有5人死亡。經過調查,這裏的水俁病是吃了阿賀野川裏的魚引起的,而昭和電器公司的鹿瀨工廠排到阿賀野川裏的汙水中也有大量的甲基汞。人們為了區別,把這裏的水俁病稱之“第二水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