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利用海洋自己的“消毒”能力(2 / 2)

可見,無論是墨西哥灣還是大連灣,它們固有的“消毒”能力對於大量汙染物的入侵已經招架不住了。

當然,不同的海區,或者同一海區的不同部分,海洋的“消毒”能力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開敞的海區比閉塞的海灣自淨能力要大,這是因為在開敞的海區,水動力比較活躍,汙染物更容易往外海擴散和輸送,而海灣一般水流不暢,與外海水交換的能力較差,汙染物很難輸送出去。因此,即使受到同樣程度的汙染物入侵,海灣更容易受到汙染。

既然海洋具有一定的自淨能力,至關重要的就是我們人類如何合理地利用它。

首先,應該把汙染物的排放限製在自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這就要求根據汙染物的排放標準控製每一種汙染物排到海裏去的濃度,同時要根據每一個海區的自淨能力規定一定時期內所有汙染物排入的總量。因為如果隻控製各種汙染物的排放濃度,而不考慮整個海區最多能接納多少汙染物,還是有可能造成汙染損害的。我們把既充分利用海洋的自淨能力,又不致於造成環境損害,一個海區所能容納的汙染物質的最大能力稱作這一海區的“環境容量”。某一海區環境容量越大,它可以接納的汙染物就越多。相反,環境容量越小,它可以接納的汙染物就越少。因此,環境容量的大小是衡量一個海區自淨能力強弱的綜合指標。

此外,正確地選擇汙水的排汙口位置,科學地安排汙水的排放方式也是合理利用海洋自淨能力的有效措施。

利用海洋自淨能力最好的辦法是用管道將汙水輸送到離海岸一定距離的海底,然後用多孔擴散器排放。這就是目前國內外廣泛提倡的“汙水排海工程”。它的主要依據是,離岸較遠的外海,海流、波浪、混合等動力作用比沿岸強烈,對汙染物的稀釋擴散能力也更強。將汙水用管道“引”到這樣的地方,再通過多孔擴散器噴出,進一步提高了汙水的擴散能力,就可以達到淨化水質,保護環境的目的。

早在19世紀末,英國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汙水排放管線。它是一條放流管,末端開敞,不帶擴散器,汙水也不進行事先處理。到20世紀20年代,開始建造一些帶多孔擴散器的汙水排海工程。例如1925年英國某地的汙水排海工程有了很大發展,放流管長度一般從幾十米到幾公裏,排汙點水深從十幾米到幾十米,末端裝有不同形狀的擴散器。另外,還事先對汙水作一定程度的初步處理。目前,世界上已有幾百處汙水排海工程,主要分布在美國東西海岸、歐洲北海沿岸、地中海沿岸和香港等地。我國上海、深圳、大連等地也都正在建造或準備建造這類汙水排海工程。

用汙水排海工程排放汙水,不僅能較好地利用海洋的自淨能力,還有許多其他優點。首先,它的排汙點選擇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跨過沿岸的海濱風景區、海水浴場、海水養殖場等保護區,它還可以把本來排在岸邊或海灣內的汙水引到灣口或灣外,達到保護沿岸或灣內水質的目的。尤其是汙水排海工程建成後,日常的運轉費用較低。它的總投資要比建造一座相同處理能力的汙水處理廠更經濟。

例如,大連市擬將市內的一條排汙河——馬欄河的汙水截流,經過汙水廠初步(一級)處理後用管道排入附近的黑石礁灣。估計近期每天的汙水量為7萬噸,遠期可達12萬噸。設計的排汙點離岸1.5公裏,水深20.6米,末端的擴散器長度為249米,上有83個噴口,每個噴口間距3米,直徑94─102毫米。經過可行性研究表明,采用這樣的排汙方式可以較好地利用本地區的海洋自淨能力,達到既讓汙水有出路,又保護沿岸風景旅遊區和水產養殖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