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盛夏的一天,北戴河海濱格外熱鬧。五彩繽紛的遮陽傘猶如朵朵鮮花開遍平坦潔淨的沙灘。水裏,遊人如“浪裏白條”,激起點點浪花。灘上,天真無邪的孩子嬉戲追逐……忽然,一條桔黃色的“長龍”從遠處遊來,半沉半浮,引起了人們的好奇,紛紛駐足觀望,投去新奇的目光。
原來,中國海洋環境科學學會等單位舉辦的全國首次“海洋石油汙染防治技術研討會”在秦皇島市召開。這一天正是秦皇島市環保設備廠向與會專家和代表們現場展示他們生產的圍油欄。會議期間,國內許多廠家還展出了各種類型和規格的清除海麵溢油的設備和器材。
在各種類型的海洋汙染中,石油汙染最令人關注。海洋石油汙染,特別是溢油事故的發生,往往造成大量魚、貝中毒,海鳥、海獸死亡、海藻腐爛,使一些漁場和海水養殖場被迫關閉,海岸設施、旅遊勝地、海水浴場遭到破壞,而且還往往伴隨發生火災,燒毀海上設施和船舶,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危及人類健康。
為了減少海洋溢油事故的發生,人們采取了種種預防措施。但溢油事故一旦發生,采取不采取清除措施,以及措施的有效與否,對汙染造成的程度影響極大。例如,1971年12月,一艘大型挪威油輪“伊麗莎白·克謬森”號在芬蘭灣與另一艘油輪相撞,在離防波堤隻有六公裏處漏出大量原油,由於及時把海麵溢油隔離了起來,並且迅速地處理掉,因而沒有造成多大損失。相反,在海灣戰爭中,由於戰爭的影響,流入波斯灣的石油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處理,給海洋生物和沿岸國家的水源造成了巨大的、難以彌補的災難。
清除海麵溢油,即溢油的處理,在國外又稱為“和油作戰”。它的確好像是一場緊急的戰鬥,它的戰鬥部隊都具有準軍事的性質,如美國、加拿大、瑞典、挪威等西方國家的“海岸警備隊”、日本的“海上保安廳”等。
既然是戰鬥,就要有具體的戰術“和油作戰”的戰術一般有包圍、收繳、殲滅三種。
1、包圍
發現海麵有“敵情”——溢油時,首先應該立即將它包圍起來,防止油膜繼續擴散。目前防止溢油擴散的辦法有三類:圍油欄法、化學法和氣幕法。
用圍油欄法堵溢油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圍油欄也叫“油柵”,它是一種物理型的防油擴散的裝置。它的原理是由於油膜漂浮在海麵,因此從海麵以上一定的高度到水麵下一定的深度上豎起一道牆就可以阻止油膜逃跑。
最簡單的圍油欄可以用稻草、木料和草席製作。成型生產的圍油欄一般有三種,即固體浮體式、氣室式(充氣式)和屏幕式。它們大多都由浮體、帷幕和重物三部分組成。其中浮體依靠它的浮力半沉半浮在水麵,阻擋油膜從水上逃走;帷幕在水麵下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石油從水下溜掉;重物則起使圍油欄在水中直立,防止強大的水流把圍油欄衝走的作用。但是,在通常情況下,用圍油欄包圍油膜要同時由兩艘小船拖帶。
目前世界各國生產的圍油欄,品種和規格眾多。但不外有的適用於近岸,稱近岸圍油欄。有的適用於風大浪急的外海,稱“外海型圍油欄”。還有的適合在水淺浪小的港灣內使用,稱“港灣型圍油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圍油欄平時“埋伏”在海底,一有情況便立即浮到海麵執行包圍任務。這便是“沉浮式圍油欄”。它主要用在油碼頭,等油輪一靠上碼頭就從水底浮出來包圍油輪,以防止油輪裝油或卸油期間可能發生的溢漏事故。
我國從1978年開始生產圍油欄,到80年代中期共生產出3萬米,布置在沿海拆船廠(點),大連、湛江、青島、上海等港口以及沿海煉油廠、發電廠排汙口處,發揮了很好的效用。但是我國目前生產的圍油欄種類很少,而且都是固體浮體式的。
1971年,美國在處理一起海麵溢油事故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展開長長的圍油欄,讓油膜鑽進口袋,圍而殲之。而是往油膜的四周噴灑一種化學藥劑。說來奇怪,油膜立即停止了擴散,而且神奇地收縮聚集在一起。這就是近年來發明的“集油劑”——人稱“化學圍油欄”。
噴灑集油劑比布設圍油欄更快更經濟,也省去了許多輔助設備。尤其是在油膜麵積很大、而且厚度很薄的情況下,用集油劑誘捕海麵溢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當溢油發生在海岸附近,調集圍油欄來不及的時候,隻要在油膜和海岸間噴灑集油劑就可以製止汙油入侵海灘和沿岸的水產養殖場。實驗證明,集油劑非但有效,而且無毒。在美、英、加、日、荷蘭等國已經廣泛使用,而且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