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震·101歲 三次退休競“落空”(1 / 2)

張震·101歲 三次退休競“落空”

特別策劃

作者:水新營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張震,湖南平江人,1914年10月生,1930年7月參加工農紅軍,同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張震在近70年的戎馬生涯中,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70高齡以後三次退休競被重用,更成為人民軍隊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副總參謀長到國防大學校長

1985年3月9日,中央軍委調整總參謀部的領導班子,免去了張震的副總參謀長職務。此時,張震已是70開外的人了。所以,對於組織上的這一安排,張震早有心理準備,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光陰似箭催人老,現已鬢發如霜也”,“這次調整有利於今後工作開展,年輕人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接受新事物快”。相濡以沫45載的夫人馬齡鬆更是高興,說:“過去你忙,今後我們可有時間聊天了。”

此時,中央軍委正在緊張地擬訂減少軍隊員額100萬的方案。因為之前張震在總參時參與了這項工作,有些會議還通知他參加。一次會議後,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將張震留下,問他對合並軍事、政治、後勤三大學院,組建一所國防大學,有什麼意見。

張震當即就表示:完全讚成。4月3日下午,楊尚昆約張震談話,並明確地對他說:“籌建國防大學這件事,由你負責,怎麼樣?”張震聽後,感到有些突然,根本沒有想到軍委會把這一重任交給自己。因為三大學院的主要領導都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特別是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蕭克和政治學院院長兼政委劉誌堅,資曆更老一些,威望也更高一些。於是,張震向楊尚昆建議:“最好由蕭克或劉誌堅來負責籌建國防大學,他們一定會比我搞得好。”楊尚昆接過張震的話說:“他們兩位的能力是很強,但目前都在學院任職。讓他們負責籌建,恐怕工作中會有一些不便,而且年齡也稍大一些。我看,還是你比較合適。”

張震曾經在南京軍事學院工作了12年,“文革”中吃了不少苦,對院校工作,既有很深的感情,也留下了不小的“傷痕”,內心是不願意再到學校工作的。但轉念一想,楊副主席隻是說要自己負責籌建,又沒有說還要到學校去任職,覺得也不便推辭。於是就表示說:“就算是發揮‘餘熱’吧。”

後來,他與楊得誌聊起此事,楊得誌笑稱:“你這是‘下馬’不‘解甲’啊。”

9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召開,張震出席了這次會議。為了進一步實現幹部隊伍的新老交替,在這次會議上,64名年齡較大的中央委員會成員退出了中央委員會,56名老同誌進入中央顧問委員會,張震就是其中之一,用當時的話來講,叫做退居二線。張震想,完成了國防大學籌建任務以後,就可以退下來休息了。第一線的工作,還是應該由年輕一些的同誌去幹為好。於是,張震向軍委領導反映了自己的考慮,但軍委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11月30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委發布了國防大學領導班子配備的命令。張震任校長,李德生任政治委員。

從國防大學校長到兼任政委、校黨委書記

1986年1月15日上午,國防大學成立大會召開。成立大會由李德生主持。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致了熱情洋溢的賀詞。楊尚昆代表中央軍委發表重要講話。

楊尚昆講話後,代表中央軍委向國防大學授軍旗。張震代表國防大學接旗,他正步向前,行完莊嚴的軍禮後,雙手接過軍旗,高高舉起,向全校教職員工展示。此時,作為一個年逾古稀的老兵,張震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將士高舉軍旗,前仆後繼,浴血奮戰。今天,軍委把軍旗授予了國防大學,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國防大學的信任和厚望。

隨後,張震代表全校教職員工講話,表示一定要繼承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發揚我軍辦院校的好經驗,堅持改革創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麵落實國務院、中央軍委【1985】139號文件精神,努力造就國防現代化的新型人才,圓滿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賦予的光榮任務,為八一軍旗增添新的光彩。

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製時,張震、李德生和洪學智、劉華清等17位同誌一起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0年4月,中央軍委調整全軍各大單位領導班子,早已超齡服役的張震又一次做好了退休的準備。在調整國防大學領導班子時,李德生政委退出了一線領導崗位。在李德生退居二線時,張震曾向中央軍委提出:“我們是一起來的,我還比他大一兩歲,要下就一塊下吧。”

最後,軍委考慮到國防大學建設的實際需要和張震的身體狀況比較好,決定要張震繼續留任,並兼任政治委員,同時擔任校黨委書記。就這樣,76歲的張震成為當時全軍大軍區正職領導幹部年齡最大的一員,也是年齡最大的現役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