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封戰地家書引出一段世紀“母子”情(1 / 1)

一封戰地家書引出一段世紀“母子”情

將帥傳奇

作者:田野

槍聲停了下來,炊事員楊建清挑著飯,爬上了陣地。他放下擔子,手裏拿著一封信,大聲喊:“杜興山——杜興山——”楊建清接連喊了幾聲,沒有人應聲。楊建清感到心裏一沉,往日裏,隻要他喊誰的名字,誰就會高興地跑過來。可是,今天不僅沒有人應聲,而且大家都抱著槍,坐在戰壕裏,一動也不動……

這是發生在28年前老山前線的真實一幕。28年來,這一幕已經在楊建清的腦海裏閃現了無數次。那天,楊建清下了山,手裏攥著那封沒有人領取的信,心裏酸酸的。由於戰地潮濕,信封已經腐爛。楊建清展開信,一位母親對兒子的真情躍然紙上。在信的結尾,那位母親寫道:“如果興山有不測,哪位戰友能看到這封信,請務必把興山的情況告訴我。”

楊建清也有母親,他知道一位母親失去兒子的痛苦。戰友犧牲了,他有義務有責任安慰母親,完成戰友生前沒有完成的任務。他含著眼淚,開始給那位母親寫回信。他在信的開頭寫道:“雖然我不是興山,但是,請允許我喊你一聲娘——”

這位被楊建清稱為娘的母親名叫李華雲。楊建清是江蘇太倉人,李華雲是山東招遠人,兩地相距遙遠。可是,因為這聲娘,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母子親情穿越了時空,融進了彼此的血液裏。1986年,楊建清離開老山前線,部隊準許他回家探親。可是,楊建清沒有回江蘇太倉老家,而是坐上了前往山東招遠的列車。因為,他覺得山東的爸爸媽媽更需要安慰。

這是楊建清第一次與山東媽媽見麵。當他踏進那個家的時候,他的眼睛濕潤了。由於痛失兒子的打擊,李華雲和老伴兒的身體都不大好。次子在上高中,女兒隻有13歲。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家中的農活兒沒有人幹。楊建清看到這個蕭條的家,一麵安慰李華雲,一麵主動承擔起家中的活兒。他掃地、劈柴、做飯……就像一個離家多日的兒子盡著自己的責任,一點都不生分。麵對這個陌生而又孝順的兒子,李華雲的心裏得到了安慰,身體慢慢地好了起來。

楊建清轉業後,分配到江蘇太倉農行工作。結婚前,他告訴即將成為妻子的女友說:“我在山東還有一雙爹娘需要照顧,你要是嫌他們是累贅,咱們的婚事就別提了!”女友聽了楊建清的敘說,不僅沒有拒絕,反而緊緊地拉著楊建清的手,對他說:“我願意與你共同承擔!”就這樣,夫妻倆共同肩負起了照顧山東媽媽的重任。於是,在妻子的關照下,大包小包的東西從太倉郵寄到了招遠。有旅遊鞋、羊毛衫、羽絨服,還有弟弟妹妹的學習用品。

不僅如此,每年春節,楊建清總要帶著妻子一起到山東招遠陪李華雲過春節。從小在南方長大的妻子不適應北方的嚴寒,凍傷了腳,李華雲看了心疼不已,要他們以後春節就不要再來回跑了。可是,楊建清卻憨厚地笑了笑,說:“娘,我們天天都有機會照顧自己的父母,而你距離我們遠,孝敬的機會不多呀。有我在,你就不會想起興山!”聽了楊建清的話,李華雲感動得淚流滿麵。

楊建清在老山前線負過傷,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落下了後遺症。李華雲聽說大棗小米粥可以治療楊建清的傷病,就在自己的屋前種了一棵棗樹,在自己的田裏種了小米。每年,她總要坐上火車,把收獲的大棗和小米給楊建清送去。楊建清看著這些大棗和小米,感受到了暖暖的母愛。

2012年9月,李華雲因病住進了醫院。為了不讓楊建清擔心,她不讓家人告訴楊建清。可是,在上手術台的前一天夜裏,李華雲有點後悔了。她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活著下手術台,心裏特別想見“兒子”一麵。但是,手術時間已經定了下來,再通知楊建清已經來不及了。

李華雲讓兒女們拿來紙和筆,給“兒子”楊建清寫“遺言”。她寫道:“別怪娘,娘最想你!”第二天,楊建清得知李華雲做手術的消息後,急忙帶著妻子趕到招遠。他看到李華雲留下的“遺言”,蹲在手術室外,禁不住失聲痛哭。

好人自有好報,李華雲從鬼門關走了一道,奇跡般地康複了。經過這一場劫難,楊建清更加珍惜他與李華雲之間的母子深情。他竭盡全力照顧李華雲,好讓“娘”安度晚年。

一聲娘,一世情。采訪中,李華雲對記者說:“建清就是我的兒,他比我的親兒子還要好!”血緣並不是親情的唯一,這種不是母子勝過母子的親情故事還在繼續書寫著。

(據《當代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