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光柱:從一級戰鬥英雄到盲人作家(1 / 2)

史光柱:從一級戰鬥英雄到盲人作家

光榮記憶

作者:林金華 胡振棟

1985年,因央視春晚上的一首《小草》,這個20出頭的小戰士影響了一代人。他是第一位演講超過2800場次的新中國英雄、第一位軍界盲人詩人、一級戰鬥英雄——史光柱。

情到濃時:鐵血男兒也有淚

1963年,史光柱出生於雲南省馬龍縣一個農村貧困家庭。1982年參軍被分配到雲南邊防部隊某團九連,之後被提升為班長。1983年底,在一次戰鬥中,上級把主攻作戰任務交給了史光柱所在團。戰前,史光柱向連隊遞交了寫有“寧可前進一步死,也決不後退半步生”的血書。

1984年4月28日老山戰鬥打響後,史光柱擔任突擊班班長,代理身負重傷的排長指揮戰鬥。在率領全排戰士向高地衝擊時,敵軍一發炮彈落在離他頭部4米高的樹枝上爆炸,他左臂負傷,右耳膜震破,頓時昏了過去。蘇醒後,史光柱繼續帶領戰友們向前攻擊。這時,他又被敵人的手榴彈炸傷,左眼球被打出眼眶,右眼球也被兩塊彈片擊中。此時,史光柱身上4次共8處負傷,但他仍堅持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戰鬥,帶領全排一舉攻占高地,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1984年9月4日,中央軍委授予史光柱“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同時,共青團中央授予他“全國十傑青年”。這年國慶前夕,他受到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學士學位:凝聚妻子情與愛

1986年春節前夕,史光柱等英模應邀來到北京作先進事跡報告時,他收到了一封女青年寫的信:

“尊敬的史同誌:你好!我不僅聽過你的報告,而且你用帶有地方特色口音演唱的《小草》早已深深打動了我,如果我說敬佩你的話,不是你在戰場上的行為,而是你對待傷殘的態度……

也許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叫張曉君,今年23歲,大學剛畢業。其實我想要說的話,許多人寫信都跟你說過了,我隻是想說人生的道路很長,現在全國人民都在用真誠的感情歡迎你們,但這種真誠是春天的真誠,如果春天走了,剩下的是秋天或是冬天,你怎麼度過……當鮮花和掌聲不再出現在你身邊時,我想你需要人幫助……我願意做你的眼睛!”

張曉君的這封信深深地觸動了處於鮮花和掌聲中的史光柱。史光柱欣慰地說:“在眾多戰友的竭力幫助下,最終,張曉君成了我的妻子,成了我的一雙明亮的眼睛。”

1986年9月,史光柱被特招進入深圳大學中文係求學。從一名搏殺疆場的軍人,到一名大學生,擺在眼前的現狀是:他僅有初中文化,而且還是個盲人,這個書怎麼讀?

此時,張曉君毅然放棄工作,從北京來到深圳大學陪伴照科史光柱。每天上課鈴一響,她便攙扶著丈夫走進課堂,邊小聲解釋邊做筆記。晚上,她忙完家務又趕著為丈夫輔導功課。

1990年7月,史光柱攻讀完了大學本科全部課程,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他說:“要是沒有深大的求學經曆,要是沒有妻子的悉心照顧與鼓勵,我還真不知道現在在幹什麼呢!”

潛心創作:苦樂人生有支點

談到創作經曆時,史光柱說,1984年在醫院治病期間,因為自己看不到陽光,心裏十分煩躁,當時真有一種絕望感。

1985年,史光柱在上海住院期間,突然想到了排長那隻受傷的手,他一時來了靈感,在心中寫了《手》、《我戀》兩首詩,請護士代筆抄寫後試著向全國多家報刊投稿,沒想到很快被上海幾家大報采用發表。“那一刻,我突然發現,在黑暗的世界裏,我找到了人生另一個支撐點。”史光柱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