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戰友將我從炮灰中扒出
光榮記憶
作者:董豔春
戰爭年代,嬌小玲瓏的年輕女子,背著藥箱疾行於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冒著隨時被子彈擊中的危險,勇敢地為負傷的戰友包紮止血……這樣的情景,是發生在“四野”戰地醫生楊琳身上的真實寫照。參加過遼沈戰役,之後成為“四野”專門培養戰地醫生的學校——特種兵青幹校醫務大隊創使人,楊琳稱,雖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有戰友曾將她從炮灰中扒出。但與犧牲的戰友相比,自己是幸運的。
雖說是醫學專科學校畢業,但1947年參軍時,楊琳還是個柔弱的女青年,戰場上血與火的殘酷與慘烈,讓她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地醫生。
楊琳在回憶中,最先想起的就是自己在緊急撤離中掉隊、找部隊的經曆。1948年,在長春被圍困後,國民黨又派出了好幾個師前來增援。
一天深夜,楊琳所在的部隊接到上級命令,要在10分鍾內撤出戰場。楊琳坐在堆滿藥箱子的大膠皮軲轆馬車上,顛簸中,她感覺自己一下子—飛”了出去……她急呼車夫老徐。緊急撤離中不能停車,老徐喊道:“鞭子甩給你,你抓住鞭子我把你拉上來!”正當楊琳抓住鞭子時,照明彈打到夜空,她一害怕又趴下了。沒想到,這一掉隊就是一百多裏地,楊琳拄著棍,走了一天一夜才趕上部隊,她哭了。領導批評她:“就這點兒小事還值得哭!”此後,楊琳在戰場上再也沒掉過淚。
“忍耐一下,忍不住就喊吧。”輕柔的安慰中,楊琳為負傷的戰士們挖出子彈、包紮傷口。戰爭中的慘烈讓人不能忘記,而戰友們的傷痛,更是痛在戰地醫生的心頭。
戰場上,楊琳救治了數不清的戰友。“真正的前線沒有手術室。”楊琳說,戰地醫生的主要任務是臨時包紮、止血,再有就是取出傷口中的彈頭、彈片。藥品一時供應不上,即使是取彈頭也沒有麻藥。
“都是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也疼得受不了。”楊琳說,她小心翼翼地用手術刀劃開血肉模糊的傷口取子彈的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斷了腳趾、手指,在當時都算輕傷了。”楊琳說。
楊琳每天騎馬往返幾十裏路,到各村子救治傷員。由於藥品奇缺,連去痛片也沒有,善良的老百姓拿來了民間的草藥,竟收到了奇效。
自古被稱為“山海要衝”的錦州,1948年10月,成為遼沈戰役中的重要戰場。解放沈陽之後,楊琳隨部隊來到錦州城外。在錦州城外樟武縣一個屯子裏,包括楊琳在內的戰地醫生、炊事班戰士和傷員一共7名戰士,利用勇敢和機智,竟令突圍出來的漫山遍野的敵人繳槍投降。
楊琳回憶,錦州城內敵人被圍困一個月後,一股敵人竟趁我軍一縱和八縱換防時“溜”出來,跑到了樟武縣一個屯子。當時,屯子裏隻有包括楊琳在內的三名戰地醫生、一名獸醫、兩名炊事員、還有一名傷員,另外還有一門炮。“姑娘,快換上我們的衣服走吧!”屯裏的大娘勸楊琳,但她堅持留了下來。
為了迷惑敵人,那名傷員在戰友們的幫助下將炮筒抬高,打向屯子周圍的各個山頭。但見炮火連天,敵人竟以為被我軍主力包圍了,幾乎都放棄了抵抗投降,少數頑抗分子也被消滅。有兩個國民黨軍官碰巧走進炊事班戰士所在的院子,機智的炊事員馬上將他們讓到炕上,送上酒。趁兩名軍官大吃大喝時,炊事員從後麵將槍偷出,把他們捆住。
天津解放後,楊琳被調到“四野”炮兵後勤衛生部,之後來到湖北武昌卓刀泉,“四野”在這裏成立了特種兵青年幹部學院醫務大隊,楊琳成為護士隊隊長兼戰場救護教員。這裏也成為“四野”培養戰地醫生的搖籃。
1950年,楊琳將醫務大隊帶到了哈爾濱,校址在道裏區兆麟街,有一大批學員從這裏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
(據《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