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摘野菜(1 / 2)

高昂雞鳴聲打破清晨的寂靜,天邊暖黃的晨光刺透朦朧的霧靄,喚醒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綿延的森林,朝遠方伸展而去,耳畔好似還能聽到河水叮咚流淌而過的聲響。

劉怡緩緩睜開眼,聽到院子裏刷刷水聲,心間不覺平靜了下來,伸手揉了揉眼睛,這幾日淅淅瀝瀝下個不停,覺得腦袋好似漿糊,昏昏沉沉做啥都提不起勁。

這次,周氏鬧得凶,徐母勸說無用,便帶著家裏幾個小的,住了過來,家裏由著周氏吵鬧,昨兒周氏娘家來人,徐母方才帶著幾個小的回去,二郎和徐三郎一同去了,逗留了老半天,才算是勸住周氏。

輕輕籲了口氣,放佛想積攢了好幾日的悶氣全部吐出來,心裏暗自慶幸徐家一早分了家,不然哪有安生日子過,她就鬧不明白,周氏為啥總喜歡瞎折騰,徐大郎性子沉悶,沒多餘話,要是換做其他人,這日子怕是早熬到了頭。

廚房飄散著淡淡的米粥清香,夾雜著點點芋頭香味,味道卻是極好!

劉怡搖了搖頭,嘴角微抿漾起淡淡的笑容。

今兒,早上的下河村出了奇的冷清,家家戶戶像是避著瘟神般緊閉著院門,樹枝上偶爾傳來幾聲鳥雀的嘶鳴,晨光清淺灑在院子裏,給寧靜的農家小院鍍了層暖色,劉怡起身,倚著門扉,靜靜注視著在院子裏忙活的徐二郎,一早小狗子還沒起身,閑暇時,在屋子裏教小狗子識字。

偶爾,村裏有人路過時,聽著院子裏稚嫩的朗讀聲,不忘吆喝一聲。

私下說,二郎娶了個厲害媳婦,古時候極少有女子識字,尤其是窮苦人家更是難得,徐二郎憨笑應著,表情很是愉悅。

“媳婦起了,等會就能吃飯了。”徐二郎提著木桶,站在水井旁打水,家裏有兩口水缸,徐二郎出門前,總會記著把水缸的水打滿。

今兒,天氣放晴。

院子裏的積水都幹了,徐二郎扛著篾席,橫放在屋簷下,等地麵再幹些,就把篾席打開,把包穀倒下去曬曬,晚點得去菜園子收花生。

“嗯!”劉怡拿著徐二郎一早摘的柳枝,放嘴裏輕咬著,漱口洗臉。

過後,才朝東屋走去,喚小狗子起床。

吃了飯,太陽上了三竿,冷清的下河村漸漸熱鬧起來,小周氏推開院門走了進來,院裏的棗子全摘了,送了些給村裏人嚐嚐鮮,自家留了下當零嘴,剩下的劉怡讓徐二郎拿去鎮上賣了,還賣了一百多文錢。

“弟妹來了,有沒有吃早飯?”劉怡用耙子推著包穀,見著小周氏走進院子裏,“就你一個人,囡囡哪去了?”

“吃了,囡囡由他爹抱著,我過來問二嫂一聲,要不要進山?”小周氏拿著白巾,仔細裹著頭發,身旁拿著背筐,裏麵放了把鐮刀。

“弟妹今兒進山。”劉怡放下耙子,深秋山上果子都熟透了,下河村臨著大山,自家院子種不了那麼多果樹,每年深秋時,大夥就會結伴進山。免得霜凍果子讓鳥兒啄了去,農村的娃,沒多少零嘴吃食,大山裏麵滿上遍野的野果子,柿子、栗子、野梨……鬧荒時,也能填飽肚子。

沒鬧荒,進山摘回來,放著做零嘴,或是收著也是不錯。

手藝好的,把柿子做成柿子餅,拿去鎮上賣,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每年,孩子們都盼著深秋快點到,一入秋,他們的零嘴也就多了,大人們沒那麼苛刻,窮點的人家也能嚐個鮮。

“今兒放晴,進山去看看,過些日子入了冬,霜凍一來,山上果子都會被鳥兒啄著吃了,柱子前幾天就鬧著想去。”小周氏笑著,幾個人結伴進山,出不了事,家裏男人忙別的事,女人隻能挑些輕鬆活,添補家計。

“成,我跟二郎說一聲,三弟今兒要不要進山?”劉怡將耙子立好,本想跟著二郎一塊去菜園子收花生,聽了小周氏這話,她決定進山。以前在劉家村時,深秋時節,她便跟著趙氏和三兒,進山撿果子,挖野菜,現在劉家地窖裏,還收著不少幹貨。

從楊二嫂子家買了那些書,劉怡特意翻了《齊民要術》,有些生字不認識,大多數卻識得,書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麵極廣,各種農作物的栽培、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這書全麵記載了古時候農業,徐二郎在家無事時,劉怡便拿著這書,輕聲給徐二郎講解。

徐二郎是個莊稼漢,不少劉怡懵懂的地方,他很有見地,雖不識字,腦袋卻十分精明,劉怡一說,他能舉一反三,讓劉怡欣喜萬分。

“三郎今兒在家,昨兒進山時,胳膊上劃了道口子,今兒在家歇著。二哥若是有事,二嫂把小狗子送去我家,讓三郎看著。”小周氏了然說著,兩人都沒提徐母,這幾日,周氏鬧得凶,徐大郎去鎮上做小工,徐母分不開身照顧他們兩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