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算賬(1 / 2)

翌日,徐二郎早早起身去了鎮上,孟家從廣州那邊回來了,差人傳了信讓徐二郎去一趟孟府,一早,劉怡起身忙活,吃了早飯徐二郎動身去了孟府。^//^

劉怡將之前備好的錢,用錢袋子裝好交給徐二郎,之前,讓孟家捎帶來年開春的種子,孟家帶回來了,這會徐二郎過去拿。

聽徐二郎說,孟家這次去廣州那邊,帶了不少種子,除了小麥穀子外,還有不少蔬菜類種子,孟家說起時,徐二郎特意讓孟家每種都帶了些,劉怡也沒拒絕。

在劉家時,劉怡曾問過趙氏,得知這裏還沒開始種植棉花,趙氏是個婦道人家,沒離開過澧縣,自然也就不知道劉怡口中的棉花是何物,劉怡嫁進徐家時,卻是問過徐二郎,徐二郎皺眉應著,說南邊有人種過,澧縣還沒人種過。

不過,聽著劉怡解釋,徐二郎對棉花卻上了心,特意跟孟家提了,讓他們記得捎上棉花種子,順帶問清楚怎麼種植。劉怡吃驚,沒想她隨口一提,徐二郎記下了,《齊民要術》中記載了棉花種植的方法,按著這法子種植,應該錯不了。

徐家沒分家之前有三十八畝地,五畝菜地,還有些山林濕地,都是徐家祖輩傳下來的,當然還有些是徐家後來買的,官府每年都會開墾新耕地,新耕地頭三年租給農民是免租的,當然也能買賣,價錢也便宜,徐家陸陸續續也買了些。

分家後,每家分了十畝,餘下八畝掛在徐母名下,菜地卻是平分了,山林濕地分了,不過隻是粗略分了,沒怎麼細分,畢竟徐母還健在,要不是周氏鬧得凶,徐母也不願一家子早早分了家。

徐二郎舍不得劉怡下地,送過幾次飯,大致知道自家地的位置和布局,下河村菜地大多在南邊,菜地是分開了,沒連在一起,除了南邊,西邊也有幾塊。-本文首發晉江文學城

這些劉怡都記著,徐家菜地算是多的,劉家不過幾分菜地,趙氏都有些忙活不過來,劉怡問過徐二郎,菜地這麼多,怎麼忙活得過來,徐二郎解釋說,菜地大多種了包穀黃豆等粗糧,餘下的種蔬菜紅薯。

地多,農活時便會很忙。不過春耕和秋收時,忙不過來時會請人幫忙,一日三十文,這些年沒鬧天災,地裏莊稼收成都不錯,倉庫囤積了不少糧食,前幾年囤積的糧食,徐二郎在秋收前,會去鎮上賣掉些。

得知這事後,劉怡每次看徐二郎,都眼冒精光,人才啊!糧食若在秋收後買,價錢肯定會便宜不少,聽著徐二郎說著一筆一筆賬,劉怡覺得壓力很大,誰再說古人愚笨,她跟誰急,要不是有前世經驗,加上跟著趙氏學著管家,她哪懂得其中這麼多門道,不得不說種田也不容易,很多東西不親身經曆,永遠不知道裏麵的辛酸,紙上得來終覺淺,唯有經曆過才能明白。^//^

小家小戶,更懂日子如何過,這話果真不假!

“二嫂,在家嗎?”小周氏從外麵走了進來,麵帶遲疑。

“在呢,弟妹有事嗎?”劉怡從屋裏探出個頭,望向在院子裏張望的小周氏。看著小周氏這神情,劉怡便明白,小周氏多半是過來打探口風來了,徐大郎休了周氏,可何三那筆債還在那擺著,一百多兩……周家就算砸鍋賣鐵都拿不出來,到最後,何三還不得找上徐家?

小周氏進了屋,上了炕,劉怡這會沒事,拿著三字經教小狗子識字,過了年小狗子就四歲了,她想把小狗子送去學堂旁聽,跟著夫子識字。

“二嫂教小狗子識字了,我家柱子比小狗子大一歲,整日就知道在外麵鬧騰……哪像小狗子和徐福乖巧聽話。”小周氏皺眉,悄悄看了劉怡一眼。

“徐福是個乖巧的,可攤上大嫂……”劉怡跟著歎了口氣,小周氏不挑明,她樂得裝傻,這些事要不是周氏貪心,哪會鬧成這般,酸筍之事本就是劉家養家糊口的本事,周氏憑什麼想得去,徐大郎性子沉穩,要不是周氏太過分,徐大郎也不會執意要休妻。

不過,她也明白,周家不可能拿出一百多兩,還得徐家出麵,可憑什麼周氏惹的事,讓他們跟著受累,她進門第一天,周氏就給她下馬威,後邊明著暗著找茬,要不是她一直警惕著,不知道被周氏算計多少次,周氏讓周家做的那些事,跟王氏折騰在村裏說她的閑話……這一筆筆賬,她可都記在心上,以前沒計較,不表示她真的不在意。

她不是聖母,吃力不討好的事,她做不來也不會去做。二郎每天辛辛苦苦勞累,才掙幾個錢,憑什麼她就得幫周氏擦屁股,收拾爛攤子!

小周氏欲言又止,很是糾結,周氏做的那些事,她心裏多少明白,可怎麼說她也是周家人,周氏鬧成這樣,她自不願看到,再說周家什麼情況,她心底有數,就算砸鍋賣鐵都湊不出來。

想了半天,小周氏實打實說道:“二嫂,你也知道周家什麼情況,這一百多兩,周家砸鍋賣鐵都湊不出,何三說三天後會上門,那時候周家要是拿不出錢,指不準何三會做出什麼,娘跟我商量了下,讓周家出五十兩,餘下五十八兩由徐家出,娘手頭存了二十多兩,大哥的錢是交給大嫂收著的,約莫有五六十多兩,大哥今日問大嫂,那錢隻剩不到二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