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圓”是處世之道(3)(1 / 3)

人們知道,鬆軟、富於彈性的東西可以避免或減輕物體之間的碰撞或擠壓。人際交往也是同樣的道理。交際如果帶上了一定的“彈性”,就可以緩和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間的誤會,還給自己留下了慎重考慮、再做選擇的餘地,從而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

(1)和初次接觸的人交往。因為是初交,彼此不怎麼了解,心靈尚未溝通,如果過急地親密,則很容易讓人產生交際動機不純或交際態度輕薄的看法。

生活中有許多人和別人打交道時總是“見麵熟”,使人大惑不解,其真誠程度往往大大地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時過於冷淡,又易使人產生你目中無人或深不可測、老謀深算的感覺,使人望而生畏。一般來講,許多人不願與過於“老成”的人交往,因為和這類人交往總得帶著戒備的心理,以防被對方捉弄。所以,在初次與別人交往時,應通過逐步的接觸,視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況來確定交往的深度和關係的疏密。那種急於求成、匆匆結友的做法,恐怕有點失之慎重。日常交際實踐中,由於缺乏必要的了解就盲目走到一起的人常常受騙上當,釀成終身之恨。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性格、愛好、誌向的情況下匆匆成婚而釀成悲劇者,不乏其例。當然,因過於謹慎、過於冷漠而失去交友的良機,也是讓人遺憾的事情。在初次交往時最聰明的做法是讓你的交往帶上“彈性”,有伸縮自由的餘地,這樣就既能把握住良機,又能慎重、充裕地來進行交往。

(2)和有隔閡的人交往。人與人之間總是難免存在著隔閡,一旦隔閡存在,在交往時必然產生一定的戒備心理。尤其是與那些本來相識甚至是好朋友的人,在發生誤解之後而失去往來又重新打交道的時候,隻要有一方在處理關係時有所不慎,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高度敏感,甚至使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所以,和與自己有隔閡的人交往時,一般應既主動接近,又保持適當的距離;既“察言觀色”,掌握對方心理,又不過於敏感,捕風捉影,胡猜亂疑。一切都應處理得從容不迫,富有“彈性”,留有餘地,隨著交往的增多,彼此重新認識並意識到過去的誤解或認識上的差異,那麼,雙方的隔閡或矛盾就會自然消除。

(3)在一些特定場合下的交往。有些場合的交往也需要講究點彈性,比如在公關活動中,在商業、外交談判中。這些特殊的交往如果不講究“彈性”策略,就會操之過急或失之偏頗,一般來講,在公關活動中,公關的目的是為了盡最大努力樹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擴大知名度,贏得別人的信賴,從而更好地進行交往。在這種場合下,交往既應實事求是,又應維護自己的形象或所代表機構的聲譽,如果一味趾高氣揚、自大吹噓,不僅敗壞了自己的形象,公關也會化為泡影。反之,一味低三下四,“謙卑”十足,也同樣讓人倒胃口,讓人覺得你的公關形象猥瑣醜陋,甚至產生不屑與你交往的想法,所以公關活動有方法、技巧可言,“彈性”公關就是其中之一。同樣,在商業、外交談判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雙方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夥伴;既可能是敵人,也可能是朋友,在這樣情況下的交往,就是要在雙方既矛盾又統一的狀態中,尋找雙方都需要和樂於接受的東西。這就需要“彈性”策略,既把關係處理得鬆緊適度,易於回旋,又能保證不增加矛盾衝突,便於進一步增進聯絡、加強合作。

(4)在特定情形下的交往。人們進行交往總離不開語言。有些特定語境使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不可把話說得太肯定、太絕對,而應該靈活多變,可上可下,可寬可窄,可進可退,這也需要在言語交際中帶上一定的“彈性”。這樣,有利於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動權。在交往中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別人要你對某事談談看法,而一時又沒有完全的把握,你不如利用或然判斷的不確定性詞彙,“也許、或許、可能、大概”等來表述你的看法。為自己留下選擇的餘地。尤其是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如此表態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詞語的寬泛性和模糊性使話語帶上彈性,比如某男女相愛,別人問男方對女方有何印象時,男方如果不願以實相告(這種情況多出於保密或性格內向等情況),不妨可以說:“我對你總的印象是深刻的。”這裏,印象一詞語義寬泛而模糊,“深刻”也沒有什麼量的明確界限,這樣便使自己的態度帶上了“彈性”,為日後進一步交往留下了回旋餘地。

“彈性”策略在交際中的運用是十分有效的,隻要你掌握了“彈性”交往的規則和技巧,你就會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遊刃有餘,輕鬆愉快。

讓你的頂頭上司了解和喜歡你

你的頂頭上司是你工作生涯裏最重要的人物,他手握生殺大權,可以使你工作起來順利無比,也可以使你根本無法開展工作;可以使工作氣氛融洽,也可以使工作變得令人無法忍受。所幸的是,你可以讓老板看起來是個好經理還是個差勁的經理。

有些老板喜歡把他們的主管卡得死死的;有些老板則放任自流,放手讓主管們去幹。因此,你要找出老板的風格來。什麼讓你感到最為舒暢?這其中並不存在什麼是與非的問題,這隻是為了要把你的工作和老板的管理風格更好地統一起來。知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對你來說,先入為主地設定好你喜歡的老板的類型是件很自然的事。人們對權威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對別人合適,在你卻不見得有用,反之,對你有用的,在別人身上則不一定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