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某市,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特意每月舉行一次廠長經理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各廠長經理相互探討交流企業的管理經驗,研究學習科學的管理方法,相互學習企業的經營之道,向類企業慢慢形成集團式公司,在集團公司內又相互交流信息,幫助打開市場,結果在一年內,全市工業生產猛增,工業利稅是往年的兩倍多。
在現代社會,借力這種手段已被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交等領域廣泛運用,而且大有日趨擴展之勢。對於人際交往,它不失為一種提高自身形象,擴大自己影響的策略和技巧。被社會承認,是人的正當追求,對社會進步也有積極意義,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會知名度,就是被社會所承認的方式之一。
名記者吳小莉之所以成名的原因,與她善於走在領袖身邊有直接的關係。
許多人都記得,1998年3月19日,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朱鎔基總理首開先河地點到了吳小莉的名字:“你們照顧一下鳳凰衛視台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歡她的廣播。”“兩會”期間的軼事,使吳小莉頓時成為傳媒界引人注目的明星,也是她的提問,使朱總理留下了激昂的宣言:“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隨著吳小莉知名度的提高,吳小莉主持的節目《小莉看時事》也成為鳳凰衛視台的名牌節目。內地的傳媒朋友對小莉說:“在中國電視圈裏,隻有文藝類主持人容易成名,很少新聞類主持人成為明星,你算是特例。”中央電視台的一位朋友也笑著說:“小莉,你不知道你對中國內地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衝擊有多大,許多人加快了語速,剪短了頭發。”
借別人的力量為自己辦事的最好方法是感情投資與真誠合作。
處事不要太認真
有位智者說,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
做人是一門學問,甚至是用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個中因果的大學問,多少不甘寂寞的人求原競委,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洞明人生的全部內涵,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局限在事件的啟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較真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著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夥罪不容誅、不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粒沙子,過份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捶胸頓足,橫眉立目,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鬥氣呢?可如若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