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薩姆斯即是典型的一人。他以前是彭尼的職員,而後又為其管理一家商店。1941年,他被提升為總經理,到了1946年他已成為了董事長。

在他之後繼位的是艾伯特·休斯,他曾教過彭尼的兒子拉丁語,但後來他又進入了彭尼的一家分號。接著又在猶他州和佐治亞管理商店。他是1946年被任命為總經理的,直到1958年,他才讓位給巴滕(寫備忘錄的那位)。1961年,巴膝升為董事長,雷·喬丹成為總經理。

所有這些人都是彭尼的老部下,因此都堅持著彭尼的那套老思路。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一個企業一旦缺乏新鮮的血液會產生怎樣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它的領導階層。沒有新鮮的思維,甚至沒有外部人員的“破壞性”影響,舊的政策將很可能永遠不會消失,那麼創新將不會實現。

一個企業若要進行改革,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對外界的發展趨勢有所了解,並作出非錯誤的認識。就這點來講,一個負責長期計劃的人員將有助於管理,了解環境,提供其進行變革所需要了解的信息。但隻要時刻對本行業中的經濟形勢保持警覺,那麼對於所有人,經營中的大多數變化都是很明顯的。例如,信貸業務日益普及,早在彭尼公司成立伊始,便有公司實行了這一業務,而彭尼公司的腳步卻慢了很大一步。

那麼,為何身在高位的人就對此視而不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些人隻是被平常的方法遮住了眼睛,但當發生某種情況令他們感到震動時,他們才會突然醒悟。因此,對環境的變化時刻保持警覺,主動進行變革,這是企業成功的法寶。

彭尼公司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優秀的組織需要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單純依靠內部自身的循環,很容易令企業停滯不前、毫無生氣。

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提倡這種觀點——讓大多數重要管理職位都由外人來擔任。這樣做也會影響到下層管理人員的士氣。

但采取一種折中的辦法結果就會相反,即一方麵從機構內部選拔優秀人才擔任公司的領導;另一方麵,從外部吸引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加入組織,竭盡所能的發揮其特殊的能力和經驗。所以說,隻有這種辦法才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彭尼公司的例子更加充分說明了創新的重要性。

勇於衝破傳統是創新的關鍵

人類的進步缺不了創新,需要新事物來推動。

人類的進步又將人類局限起來,使人類安於現狀,從而阻礙了新生事物,即人類的保守扼殺了新事物的發展。

新事物的誕生必然要在麵臨大自然刁難的同時麵對人類的阻撓。

如何麵對大自然的刁難

這裏說的大自然的刁難,是指大自然中的客觀性因素,即機遇,機遇一晃而過,而且總是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創新需要我們要不斷地堅持。

有這樣一則故事:弗蘭克曾對愛因斯坦說,有位科學家堅持研究一些疑難問題,但成效很小,可在這當中他卻發現了許多新問題。愛因斯坦聽後,感歎地說:“我尊敬他,但我不能容忍他是個科學家,他拿出一塊木板,找到最薄的地方,然後鑽上許多孔。”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很常見,他們或是圖名或是謀利,匆匆忙忙地隻知道“鑽孔”,但質量就沒法保證了。既沒有其實用價值,又沒重大的理論突破,實為浪費生命的一種表現。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需要有勇敢的大無畏精神。不僅要敢於向迂腐勢力挑戰,還要敢於探索新事物。

沒有抱著打持久戰的可能,就不會有所成就的。曆史上一切重大發明創造的背後,都蘊含著艱苦辛勤的奮鬥曆程。

還有一個例子很有說服性,那就是鐳的發現。

為了研究放射性元素,居裏夫婦百折不撓,數十年堅持不懈地進行著繁重且勞累的活動。他們要做的是從數噸鈾礦殘餘物中提取幾厘克的純鐳的氯化物。而且當時的外界條件也很令人悲觀,用他們同行的話說,那哪是實驗室,簡直就是個馬廄。其簡陋程度可想而知。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且給後人也帶來不少的模範作用。

有誌者事竟成,這話一點不差!

如何麵對人類的責難

“人言可畏”,即說明了人類責難的威力,“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更是將其殺傷力表露無疑。

拿破侖·希爾認為:“麵對別人的責難時,不妨想想帕拉塞爾蘇斯。因為人類對他至少已經爭論了近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