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疑問是有代價的,也許沒有結果。但倘若你從來沒有提出問題,當然就不能嚐試努力解答,更不會問到最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去。每一個發明都是問題的答案。

美國電力公司的大老板斯泰因麥茲說:“倘若一個人不停止問問題,世上就沒有愚蠢的問題和愚蠢的人。”

倘若有人說我們的問題問得蠢,多半是由於他們不能回答的緣故。問問題也是一種藝術。一個人不可在不適當的時候問問題,也不應以一味糾纏的態度或故意取笑被問者無知的態度問問題。

鑄物始祖麥克蘭從發問獲得成功

在世界鑄造家中,聞名的大衛·麥克蘭曾經由於他問問題,而失掉過20個工作。他對一個鑄形的鑄造產生了不信任,他冒險將疑問向工頭提了出來。工頭並不認同,最後因他“幹擾”了他的工作而立即辭退了他。

麥克蘭這種好問的態度結果讓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被駁回和辭退不是因為他所問的事情錯了。而是由於他問錯了人。

當你問問題卻得到不幸的結果時,多半表示你問錯了人。這時千萬不可有十年怕井繩的心理,而要找別的方法去得到答案來。與其糾纏那些不曉得答案的人,還不如去問一個確實知道答案的人!

當然最好還是自己找出自己所要問的答案。成功者未必能解決每一個問題,但他們會堅持尋找答案。

愛迪生的一生,沒有停止發明:“為什麼?”

他不能全部予以解答,然而他所答出的卻是多得驚人。一次他看到朋友的手指關節腫了。“為何會腫的呢?”他問。

“我還不曉得確實的原因是什麼。”

“為何你不知道?醫生知道嗎?”

“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大部分的醫生以為是痛風症。”

“什麼是痛風症?”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積淤在骨節裏。”

“既然這樣,他們為何不從你的骨節裏取出尿酸來呢?”

“他們不曉得怎樣取法。”病者回答。

這時的情形似乎一塊紅布在一隻頭牛麵前搖晃一樣。“為什麼他們會不知道如何取法呢?”愛迪生生氣地問著。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回答著。

愛迪生回到實驗室裏,馬上開始試驗看尿酸到底是否能夠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內都灌入四分之一管不同的化學液體。每種液體中都放入數顆尿酸結晶。兩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結晶已經溶化了。這樣,他又有新發明問世了。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在醫治痛風症中普遍受到采用。

最關鍵的,不是你能否得到答案,而在於保持一種疑問的態度。

組建美國羊毛公司的威廉·任德說:“得到真正教育的唯一方法便是發問。我們隻學我們要學的,你之所以問一個問題便是因為你想曉得它的答案,由於你想要曉得,於是在心裏便記得。所以一個時時產生問號的頭腦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遵循一個成功法則

一個時時產生疑問的人能夠從不少方麵和以一種不驚動別人的方法得到知識。通過自身努力尋找知識或答案,你可以從很細微或想不到的地方而獲得。

林肯利用“問話式的交談”得到不少他所急需的知識。

菲爾得曾從一個看門人那裏得到許多價值非凡的知識。看門人懂得很多,也認識好多重要顧客,所以當菲爾得在溫泉區休養的時候,就堅持讓看門人來往,以便把看門人所有的知識都擠出來。

不少人不喜歡問別人,不願承認別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是一種愚蠢的自傲心理。不管你所請教的人怎樣卑微,你必須要誠懇而十分尊敬地去問,使人能感覺到你確實承認並佩服他們高深知識,隻有這樣你才能從他們那裏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東西。

什麼是提問的端正態度?也就是必須認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必須得承認你在某方麵要比別人知道的少得多。與此相反,清高自傲的你便在朝成功之路上走錯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