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熱忱,必須有行動的熱忱
感情是不會立即支配的,不過它們往往受行動的立即支配。這是大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威廉確信並證實了的。
行動既可以是實質的,也可以是心理的,思想會將感情從消極變為積極,行動也具有同樣的刺激性與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你這種行動是實質的或是心理的,都會領先於感情。
因而,要學會運用這樣一個自我激發詞:我要變得熱忱,行動必須熱忱,然而這個激發詞不能停留在表麵,要讓它深入到你的潛意識中去。這就要在你萎靡不振,精神頹廢時,這個激發詞就會閃入你的大腦中,激勵你的信心、鼓勵你采取熱忱的行動,變消極為積極,煥發精神,重整旗鼓。
要運用魔法成分——希望來激勵自己
利用積極心態成功的主旨就是激發自己和他人。激發起動機,動機是存在於人內心的內在衝動,它可以鼓動人們產生行動,激發就是發動一種行為以求產生特定成效的希望和力量。希望具有激發人產生動機並付諸行動的魔力;希望是預期獲得所想要的事物的欲望加上能夠得到它的信心。
倘若一個人有某種強烈的希望或欲望,而且確信能實現它,就能激發起行動並把它變成現實,而一個充滿希望、有強烈占有欲、實現欲的人,他也一定是一個極端熱忱的人。
那麼,倘若還有什麼疑問的話,讓我們來看看一個美國人的“敗跡”史吧:
21歲——做生意失敗;
22歲——角逐議員落選;
23歲——生意再度失敗;
26歲——愛侶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34歲——角逐聯邦議員落選;
36歲——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落選;
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
49歲——角逐聯邦眾議員三度落選。
這個“屢敗者”就是美國著名領袖,亞伯拉罕·林肯。無數次的不成功,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打擊,並沒有讓他泄氣灰心,這是由於他心存永不磨滅的希望,這種希望激發了他強大信心和進取精神。這樣失敗的曆程和永不認輸的熱忱,終於讓他在52歲時實現了他的理想——登上了總統的寶座。
敢於自我挑戰
隻要是你想到的,而你又堅信的,你就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實現它,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這是一條有助於你改變世界的寶典。拿破侖·希爾說:“向自己挑戰,每一次你做一件事,一定要竭盡全力把它做得比上一次更好,這樣你才能超越自己,傲視同群。”
你要挑戰,向怯弱挑戰,向不幸挑戰,向失敗挑戰,向貧窮挑戰,把它變成無畏、幸運、成功和富有!你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讓它更加絢爛多姿。
遇到難題了?難題有什麼大不了的?既然它是問題,那麼它本身就包含了解決的辦法,你要用心去尋找它。
遇到不幸了?禍兮福之所伏,福兮禍之所依。對於擁有積極心態的人,不幸中也孕育了幸運的種子,看你是否肯播種施肥。
遇到困難了?困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克服它唄,每個人都能夠用生命給予他的能力去應付那些困難。
所以,記住一種自我激發詞吧:我諒你敢!
隻要你用積極心態來指導思想,以不違背客觀規律為基本前提,以敢想敢幹,勤奮刻苦的行動的方針,那麼你將無往而不勝。
在極端困難條件下,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拿破侖·希爾曾經引用過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古代有個將軍,以寡敵眾,若隻求硬打硬拚幾乎肯定不會勝利,為求勝算,他將士兵用船載往敵岸,卸下裝備之後,便下令把船全部燒掉。在正式攻擊之前,他嚴肅地告訴士兵們:“軍艦已被燒毀,這你們都看到了,因此,我們這一仗是必須勝利,由於我們已沒有退路。目前我們隻有兩種選擇:勝利或者死亡。我希望大家自己權衡生死,作出選擇。”
果不其然,他們勝了,這就是中國古代名將項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曆史故事。
拿破侖·希爾寫道:“倘若我們想在最惡劣,最不利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不敗,我們隻有自動將船隻燒掉,把後路切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顧一切,沒有牽絆地去追求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