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走出失敗的陰影(1)(3 / 3)

希爾的經驗讓他深深地意識到,他獲得的那些知識除了經由失敗,別無其他的方法可以獲得。他相信,倘若我們了解之後,失敗的“啞語”便成為最不難理解的語言。他差不多忍不住要說,它就是宇宙通用的語言,當我們熟視無睹時,大自然會用它向我們呼喊。

希爾的失敗的經曆讓他有勇氣去做在保護之下所永遠不敢去做的事,當我們把挫折不是當作失敗而是當作教導我們的老師時,它就成了一項祝福。

希爾堅信,失敗是大自然已經安排好的,它要用那些失敗來考驗它的子民,讓他們獲得充分的準備來進行他們的工作,同時燒掉他們心中的渣滓,讓人類這塊“金屬”變得純淨。

切記:命運之輪無時無刻都在不停地旋轉著,如果它今天帶給我們的是悲哀,喜悅肯定在明天等著我們。

錯誤觀念導致失敗

大浪淘沙,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成功的光環往往籠罩在那些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人們身上,而我們其中一些人在羨慕他們的同時卻在悄悄地歎息。實際上,我們在自艾自歎的消極心態中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機會已離我們遠去了。

從古到今,縱覽世界,成功者都是戰勝重重失敗,用血汗為自己創造機遇的人。

在失敗麵前,大概有兩種人。

一種人,失敗時,從不反省、總結,隻是一腔熱血、一直往前,但這種人總是事倍功半,這種人是有勇無謀者。

另一種人,在遭受挫折時,可以吸取經驗教訓,調整自身,在時機與實力成熟時再度出擊,他們是智勇雙全的,能不成功嗎?

由比較能夠知道: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決勝條件就在於成功者的智與勇,尤其在智。

希爾認為所謂的智,就是善於總結經驗,這麼一個簡單的定律,卻不被大多數人認識。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研究成功要從研究失敗開始,超越失敗則必然通向成功的彼岸;

向往成功的人們,一定做過非常相似的夢,在夢中,我們被鮮花和掌聲包圍著,成功的喜悅在你臉上綻開了美麗的花朵……,然而很長時間以來,那依舊是一個夢,盡管你也是一個誌向遠大,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強者,為何成功總是離你那麼遙遠,你一定為此感到很疑惑,也使他人感到奇怪。

實際上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一些心理上的盲點。你以為……,但其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句話,慢慢我們長大,到了中學,上了中學,老師告訴我們:“失敗是成功的踏腳石”,於是一種潛意識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失敗是成功的先兆,隻有失敗才能讓我們走向成功。於是我們不怕失敗,我們越受挫越勇。我們屢戰屢敗,接著爬起來,繼續戰鬥,還是失敗,結果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為何會是如此呢?難道我們命中注定不會成功嗎?其實不然,症結在於隻注意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表麵意義,而沒有深入思考“失敗”的潛在意義。

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失敗與成功二者間沒有必然的聯係。還有,為什麼失敗一個接一個地連續出現,而勝利卻從來沒有光顧呢?這時,也許有的人已經脫口而出:“因為他沒有反省自己,沒有分析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

沒錯,你說的一點不假,“但這又和我的屢戰屢敗有什麼關係呢?”你又會這樣問。希爾認為諸多失敗原因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沒有認真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沒能從中吸取寶貴的教訓。所有經曆失敗而最終獲得成功的人們都是用他們的心認真地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的。隻有如此,失敗才能夠引導他們走向了成功。

希爾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屢戰屢敗者開了一個處方:仔細地對待每一次失敗。痛定思痛,找出自己失敗的根源,在下次的奮鬥中引以為戒。萬不可好了傷疤忘了痛,甚至自虐般地流著鮮血還不知道,長此下去,總有一天,你會由於傷疤太多或者失血過多而無力拚殺的,到時隻有悲歎悔恨而已。

優秀者未必能成功

你也許是一個公認的傑出者,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是班裏的尖於生,你被親友寄予厚望、而自己也暗下決心,一定幹出一番事業,可是你卻連連失敗,你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