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畸形的心理
人們往往因為性格的差別常常被分為兩種人:心理健康的人和有人格障礙的人。拿破侖·希爾說,對有利於人們心理健康的事件能作出積極的反映,那就是心理健康,而有一些人總是與日常人們對待問題的情況相異,他們一般不能適應環境,待人接物、為人處事都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心理學上稱這種人為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又稱“心理病態人格”,指的是有精神症狀的人格適應缺陷,這種人對環境刺激作出不變的反應,在知覺與思維方麵產生了適應功能的缺陷,或者反常增進的痛苦,而且作為傾向組織對自己和社會都不公正、不恰當的行為模式。而不伴有精神症狀的人格適應缺陷指的是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作出的情緒的反應,行為活動等的不正常。
比如,一個人的抽象思維過分或者是畸形發展,這個人總是就會變得沒有人情味,甚至有些死板,是典型的過分理智型人。因此患有這種病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對於我們自身的要求,也不能把握我們自身應采取怎樣的行動;再就是不能對周圍環境作出恰當的反應,很難處理人際關係,很難和周圍的人相處,易發生衝突;缺乏責任感,常常玩忽職守,過分時還會不顧社會的倫理道德的規範,而作出違紀、違法等害人害己的行為。
有的人認為人格障礙就是精神病,這是錯誤的。嚴格來說,人格障礙應算一種介乎於精神疾病和正常人之間一種特殊階段,患有這種病的人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精神病”,但不能說他是正常人,就算是一種特殊人群吧。
人格障礙的表現應該分為幾個類來分述,由於他的表現非常複雜,通常我們把他們分為三類:其一是行為怪僻,很特別,不正常包括偏執型、分裂型人格障礙。其二是感情強烈,情緒易激動、不穩定,包括自戀型、攻擊型、戲劇多變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其三是愛緊張,易退縮,包括回避型、依賴型人格障礙。
前麵我們已看到有人格障礙的人很不簡單,表現也相異,但無論哪個類型,這種患者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大多始於青春期
人的性格是從小逐漸養成的,人格障礙也相同,一般從兒童期就有所表現,而到青春期以後開始更加顯著。人的年齡愈小,性格的變動愈大,小時候就能診斷出是不是得了這種病。
心理紊亂不定和與人難以相處
這個特征是人格障礙各種類型的人最主要的特征。這種行為變異,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像偏執型。自戀型、攻擊型都會帶給他人不快,或是帶來災禍。
怨天尤人,指責他人
人格障礙患者往往把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歸因於命運,或推卸給他人,常常發牢騷,而認識不到自己有需要改正的缺點。他們往往對世界抱有悲觀的看法,看不到希望和前途。
缺乏責任感
這類人往往隻顧自己,對別人缺乏責任感。比如做了不道德的事,沒有罪惡感,傷害了其他人也不覺得後悔,而且還竭力為自己狡辯。他們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處境,滿足自己是首要的。
固執己見,把自己的看法帶到他們到過的地方。
倘若他們對某事有了固有的看法,就很不容易改變,他們將觀點帶到新環境,影響新環境的氣氛。
他總能擾人而已不亂,就算造成的後果傷及別人,擾得別人不得安寧,其自身仍會毫不慌亂。
被別人告發或受到埋怨,才對自己的行為或怪僻有所覺察,他們不會主動地尋求別人的幫助。
人格障礙的行為問題的程度每個人也不相同。程度輕得差不多不易被人發現,他們完全過著正常人的生活,隻有他的親屬或同事等關係親密的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才會發現他們的怪異,發現他們很不好相處。而嚴重的患者總是與社會習俗格格不入而衝突激烈,這讓他們很難適應正常的生活。
什麼導致了人格障礙的形成呢?經研究有好多因素,但綜合起來就是由於壓力,壓力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是有相對的穩定性,一旦形成,要改變就得費很大功夫。然而隻要加強自我調節,積極配合各種治療,個人也重視起來,緩解壓力,人格障礙可以逐漸得到糾正。
因為人格障礙的特點——自我評價的障礙,行為方式障礙和情緒控製障礙等特點,常常主要表現為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對外界的信息不能作出適當的準確的反應,及時地協調自己的行動造成行為的怪異、不合群,因此最好的方法即心理治療人格障礙。主要是經過各種訓練培養自己適應社會,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我們總是采用包括怎樣適應新環境對職業選擇的建議和指導行為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揮人的優點等種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