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不良的情緒是失敗先兆(2)(2 / 3)

道德愉快勝於道德痛苦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產物,道德感是人類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滿足的最高層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個人在利他活動中自我體驗到的愉快。也許利他行為會造成行為者的肉體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個人與社會矛盾的統一的實現,是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統一的實現,道德愉快有減輕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樂觀進取、堅忍不拔等許多優良心理品質的堅固基礎。道德痛苦反映了個人與社會的對抗性。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劇烈,當一個人陷身於自責、自罪的痛苦之中時,他就體驗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感,它可以破壞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可以使人陷於不能自拔的困境,直到輕生自殺。一個人的道德愉快超過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超過越多就越健康。

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成就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隻是程度不同或者說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和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有自卑感的最終根源。當然,從哲學角度對人類整體狀況進行分析,人類產生自卑感是無條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人來講,自卑感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一是與環境有關。

從環境角度分析,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這點早已為心理學理論所證實。例如封建社會裏的小皇帝,由於他從小被指定為太子,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對他百依百順,決不敢觸怒他,更不敢打他一下。在他的意識裏形成的全都是受寵和自尊等概念,因此,小皇帝長大成人執政後自卑感一般很少。而一般平民子弟由於成長環境沒那麼優越,自卑感往往較強。阿德勒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老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感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由此不難看出,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寬容的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二是與自身素質有關。

從主體角度來看,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曆等個人因素的影響。良好的個人因素對自卑感的克服有重大影響,同時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礎,麵麵俱到的優秀者,當然肯定與自卑感無緣。從理論上說,天下沒有不產生自卑感的人,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關鍵是否通過建立自信心不斷戰勝自卑感。

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孤僻怯懦型

由於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敢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半點風險。即使是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逆來順受,得過且過,或在絕望中采取逃避的辦法。

②咄咄逼人型

當一個人的自卑感處在最強烈的時候,采用屈從怯懦的方式不能減輕其內心壓力,則轉為狂躁好鬥方式;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即使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尋求各種借口挑釁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