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難以言說的氣質(1)(1 / 3)

什麼是氣質?

什麼是“氣質”,它與性格和人格分別有著怎樣的聯係?蓋倫最先提出了氣質這一概念,用氣質代替了希波克拉底體液理論中的人格,形成了4種氣質學說,此分類方式一直在心理學中沿用至今。氣質,在《辭海》裏釋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

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麵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係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製約。孩子剛一落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有的孩子愛哭好動,有的孩子平穩安靜。

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它隻給人們的言行塗上某種色彩,但不能決定人的社會價值,也不直接具有社會道德評價含義。一個人的活潑與穩重不能決定他為人處世的方向,任何一種氣質類型的人既可以成為品德高尚,有益於社會的人,也可以成為道德敗壞、有害於社會的人。

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任何氣質的人隻要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實踐領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為平庸無為的人。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征。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表現的隱顯以及動作的靈敏或遲鈍方麵,因而它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表現染上了一層濃厚的色彩。它與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脾氣”、“性格”、“性情”等含義相近。

氣質與性格的差別: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且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易改變的。性格是後天形成的,較易改變。某種氣質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種性格,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飾、改變氣質。氣質的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大。

通俗解釋來說,氣質在社會所表現的,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然後所發揮的一個人內在魅力的質量的升華。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養、品德、舉止行為、待人接物、說話的感覺等等等等,所表現的有高雅、高潔、恬靜、溫文爾雅、豪放大氣、不拘小節、立竿見影等。所以,氣質並不是自己所說出來的。而且自己長久的內在修養平衡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結合,是持之以恒的結果。

也可以這麼理解。人格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其一為氣質,其二就是性格。氣質是對內在的心理傾向性的一種描述,而性格則是對外在的習慣的一種概括。性格是一種意向,氣質則是決定意向的傾向性。舉例來說,狐狸傾向於攻擊雞舍,海狸傾向於築壩攔截溪流,海豚傾向於接受新同伴,而貓頭鷹則傾向於獨自在夜晚捕獵。每種生物——除非是在有悖於其天性的環境中長大——都會按照各自的氣質慢慢形成相應的習慣:偷雞,築壩,哺育同伴,或是在夜晚捕獵。

或者,讓我們換一種比喻的方式:如果將我們的大腦比作電腦,那麼,氣質就是這部電腦裏的硬件,而性格則是軟件。硬件是基礎,電腦隻有先具備了硬件條件,各種軟件才能被安裝進去,而安裝的軟件型號和類型都是由硬件自身所決定的——正如每個人的氣質都會在他的觀念和行為中留下烙印一樣。在人們還很小的時候,早在個人經曆或社會環境有機會在人的觀念和行為中留下烙印之前——有些人可能會更早,而有些人則可能稍晚些——這一潛在的連貫性就已經嶄露頭角了。因此,氣質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性格則是後來的衍生物,誕生於氣質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

解析你的氣質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表現的隱顯以及動作的靈敏或遲鈍方麵,因而它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表現染上了一層濃厚的色彩。它與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脾氣”、“性格”、“性情”等含義相近。

氣質是由人的生理素質或身體特點反映出的人格特征,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在新生兒期即有表現:如有的嬰兒安靜,有的好哭,必然影響其父母或哺育者與嬰兒的互動關係,從而影響人格的形成。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上,如心理過程的速度、強度、穩定性、指向性和靈活性等。具體表現為情緒體驗的強弱、意誌力的大小、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知覺或思維的快慢等。使個體的全部心理活動呈現獨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