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有以下幾個意思:
第一,指個人的性情或脾氣。
第二,指個人心情隨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亦即個體的反應傾向。
第三,風格;氣度。
氣質最主要的特點是由內而外,氣質的培養是最為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是平時不斷的自我提升。
氣質是表現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平衡性、靈活性等方麵的穩定的動力特點。平常我們說的“性情”、“脾氣”、“稟性”,就是指氣質。
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它不決定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也不決定一個人的智力水平;不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也不決定一個人的社會成就。但是氣質對人實踐活動是有一定影響的。氣質不僅影響活動的動力,而且可能影響活動的效率。
氣質與人格的區別在於,人格的形成除以氣質、體質等先天稟賦為基礎外,社會環境的影響起決定作用;而氣質是人格中的先天傾向。現代心理學對氣質的研究影響較大的有:A.H.巴斯和普洛明提出氣質的EAs模型,確定三種氣質傾向:
情緒性,指個體情緒反應的強度;
活動性,指個體能量釋放的一般水平;
交際性,指個體的人際交往特點。
托馬斯和切斯提出兒童氣質的九個維度,即活動水平、節律性、主動或退縮、適應性、反應閾限、反應強度、情緒質量、分心程度、注意廣度和持久性,並據此劃分三種氣質類型:易教養型、困難型和緩慢發動型。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四體液學說”,認為氣質取決於人體內的四種液體,即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的混合比例,並以何種體液占優勢而把人的氣質分為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這種體液說已不被采納,但四種氣質類型的名稱仍得以沿用。
巴甫洛夫認為有四種典型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即活潑的、安靜的、不可抑製的、弱的,分別與希波克拉底的四種氣質類型相對應,四種氣質類型即四種典型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行為表現。除這四種典型的類型外,還有許多中間類型。巴甫洛夫學派的觀點得到後繼者的進一步發展,如捷普洛夫和涅貝利岑等主張研究神經係統的各種特性及其判定指標;梅爾林主張探討神經係統特性與氣質的關係,強調神經係統的幾種特性的組織是氣質產生的基礎。還有人將氣質歸因於體質、內分泌腺或血型的差異,但氣質的生理基礎仍無法確定。
氣質在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生活實踐,在後天條件影響下形成的,並受到人的世界觀和性格等的控製。它的特點一般是通過人們處理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顯示出來的,並表現出個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
氣質的表現形式
心理學根據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特點和其在行為方式上的表現,揭示出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三種特性:(1)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強度;(2)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均衡度;(3)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靈活性。
這些特征把高級神經活動分為四種類型:(1)強而不均衡的;(2)強的、均衡的、靈活的;(3)強的、均衡的、惰性的;(4)弱型的。這些高級神經活動的類型,是人的氣質形成的生理基礎。
人的氣質可分為4種類型:膽汁質(興奮型)、多血質(活潑型)、粘液質(安靜型)、抑鬱質(抑製型)。古代所創立的氣質學說用體液解釋氣質類型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確實能觀察到這四種氣質類型的典型代表。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等等,是多血質的特征。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心境變換劇烈等等,是膽汁質的特征。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注意穩定但又難於轉移,善於忍耐等等,是粘液質的特征。孤僻、行動遲緩、體驗深刻、善於覺察別人不易覺察到的細小事物等等,是抑鬱質的特征。因此,這四種氣質類型的名稱曾被許多學者所采納,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人的氣質類型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加以測定。但屬於某一種類型的人很少,多數人是介於各類型之間的中間類型,即混合型,如膽汁-多血質,多血-粘液質等。
現代心理學把氣質理解為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以同樣方式表現在各種各樣活動中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上,而且不以活動的內容、目的和動機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