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向唐太宗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皇上既然已經登上了帝位,應該要有寬容的心去看待百姓,不要對些小事而去記仇,對他們以公處之就可以了。如果你采取鎮壓的辦法,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人那麼多,是殺不盡的,即使都殺了,但在人們心裏的禍根會永遠都無法消除。唐太宗聽後,對魏征的辦法表示讚同,河北一帶是太子勢力最多的地方,皇帝給魏征了一些行事的權力讓他去河北一帶安撫人心。
當魏征剛到河北境內時,他便看見太子的兩個部下,正坐在囚車裏,準備送到京城去。這時,魏征攔住了囚車,並對看押的人說:“皇上已經下令,凡是太子的部下,都統統都赦免。皇上給了我便宜行事的權利,你們把他放了,讓他跟我回去招撫。”
魏征的話很有效果,他們把太子的兩個部下給放開,而魏征也因為辦事公正,得到了河北一帶人的支持,很快便完成了任務,同時,唐太宗也重重賞了他,對魏征更加看重起來。
在對待國家用人的問題,魏征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就關於戰爭期間與和平期間用人應該注意的不同方式做出了他獨特的見解,他說:“戰爭期間用人,隻會去考慮他有沒有才能,而不會考慮他有沒有品德;但是在國家治理用人時,不僅要有才能,還要具備品德。否則,是很難讓百姓臣服的。”
在皇上個人的品德方麵,魏征也是直言不諱,常常會惹得皇上大怒。他非常反對皇上大興土木,有一年,常降大雨,河南、陝西一帶受災很嚴重,而皇上正準確修建自己的皇宮。魏征知道後,很反對,於是趕忙勸諫說:“隋煬帝也是大興土木,使百姓生活不堪,才會引起百姓起義造反的,最後才會使國家滅亡。而皇上你住的地方已經足夠了,應該要時時想到以天下為重。”
如果隻是一味地去追求享樂,不去考慮黎民百姓的艱苦,不斷地去修建皇宮,那麼有可能也會重蹈隋朝的老路。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議,對於那些用來修建皇宮的木材,全部的運到了受災地區,幫助百姓來建築由於受災而損壞的房屋。
在皇帝私人享樂方麵,魏征也是對唐太宗很關注。有一次,唐太宗去遊玩時,到一個發方休息,由於當發供應的東西不合他的意,他便大發脾氣。魏征知道後,覺得皇帝如果在那樣下去肯定不好收拾,便勸皇上說:“你因為供應不好而大發脾氣,這樣做隻會使下麵的人以後肯定會想盡辦法來使你滿意,人的奢侈是沒有限度的,而供應的東西是有限度,如果長此這樣下去,可能會使前朝的悲劇重演。”
魏征在老年病重時,唐太宗與太子一同去探望並為他送藥。魏征去世後,唐太宗讓朝中的所有大臣都要去為他吊唁,自己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
魏征經曆了幾個事主,一是李密,二是李淵,曾經被李建成任命為洗馬工,而最後卻被唐太宗重用。他做事並不是一味的隻想到自己,他為會他人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忠誠。
在魏征的心裏,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要輔佐好自己的主人治理好國它。能對得起黎民百姓。
主張多的就是謀士,一個國家有這樣的謀士對治理國家安邦定國都是很重要的。他的謀略裏沒有自己的私利,不會為去增加自己的名譽,而是以國家社稷,百姓的疾苦來出發。
國家能有這樣的人才,是國家的榮幸,是黎民百姓的保護神。一個民族需要這樣的謀士,一個地方也需要這樣的謀士來為他們解決疾苦。
工作中敢於做主的人才更有魅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人既然生活在這個社會裏,通過工作,才使人與社會進行交流。每個人對工作的態度與認識都不是相同的。
有些人認為,工作就是給老板打工;有些人認為工作不過是混口飯吃;還有人認為工作就是別人給的一種機會。
其實這種種的方法都對,但是,卻沒有人想,工作其實隻是自己的事情,關於工作的所有事情,也都隻有自己才能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