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漢代正月十五日為祭祀、祈福之日,後受到道教思想影響,以此日為“上元”,以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共稱“三元”。至北魏時已成為固定節日。至唐代,張燈成為最主要、盛大的活動,其夜又稱“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內,宮廷與民間盛陳燈彩,金吾不禁夜,縱士女盡興遊觀。至宋代更為繁盛,又有食湯圓、燈謎、百戲、煙火等活動,後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開始,稱“上燈”,至十八日止,稱“落燈”。
宋元話本、小說及文人詩詞中極紀其盛。《新唐書·嚴挺之傳》:“睿宗好音律,每聽忘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請的百千燈,因馳門禁,又追賜元年酻,帝禦延喜、安福門縱觀,晝夜不息,閱月未止。”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會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詩:“十裏綺羅春富貴,千門燈火夜嬋娟。”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前後張燈五夜。相傳宋時止三夜,錢王納土,獻錢買添兩夜。”《水滸傳》第三二回:“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之事,準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天王廟前紮縛起一座小鼇山,上麵結彩懸花,張掛起五七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呈賽諸般社火。家家門前,紮起燈棚,賽懸燈火。”
燈市
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張燈,至宋代臻於極盛。自臘月末至正月初,民間已有各種奇巧燈彩應市,稱為“燈市”。後世相同,直至近代。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都城自舊歲孟冬駕回……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臘後春前,壽安坊而下至眾安橋,謂之燈市,出售各色華燈。其像生人物,則有老子、美人、鍾馗捉鬼、月明度妓、劉海戲蟾之屬,花草則有槴子、葡萄、楊梅、柿橘之屬,禽蟲則有鹿、鶴、魚、蝦、走馬之屬,其奇巧則琉璃球、雲母屏、水晶簾、萬眼羅、玻璃瓶之屬。而豪家富室,則有料絲、魚鯇、彩珠、明角、鏤畫羊皮、流蘇寶帶;品目萬殊,難以枚舉。”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遝,貧富相易貿。”清符曾《上元竹枝詞》:“珠絡流蘇照寶燈,星球佳製出時興。遊人齊集琉璃廠,巧樣爭誇見未曾。”
鬧蛾
亦稱“夜蛾”、“蛾兒”。用紙做成的燈蛾兒。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婦女戴之,以應時節,蓋取蛾兒戲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鬧嚷嚷”即其遺製。宋範成大《菩薩蠻》詞:“留取縷金幡,夜蛾相並看。”宋康與之《瑞鶴仙》詞:“花影亂,笑聲喧。鬧蛾滿路,成團打塊,簇著冠兒鬥轉。”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玉梅
人工製作的白絹梅花。宋代元宵節,節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婦女盛行戴玉梅,以為應時的頭飾。屆時街頭巷陌,皆有售賣。此風習延續至宋以後。宋晁衝之《傳言玉女》詞:“嬌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說:‘相逢常是,上元時節’。”
宋李邴《女冠子》詞:“東來西往誰家女,買玉梅爭戴,緩步香風度。”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
走百病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為“走百病”,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八日至十八日……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攛掇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二鍾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蹣跚曲房裏。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蘄州艾葉一寸火,隻向他人肉上燃。”清顧祿《清嘉錄·正月·走三橋》:“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曆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