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
本寫作“糰”等。一種以糯米粉做成的食品。入水煮者,稱水團或湯團,多於新年及元宵日食之。亦有蒸熟者。多有餡。唐代為端午節食品。今稱大而幹的為團,小而湯煮的為圓子。團,蓋取其形圓之義。唐韋巨源《食譜》中有“玉露團”、“如意團”。至宋代杭州水團、糍團等名色。後世沿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盆中。”宋吳氏《中饋錄》:“煮沙團方:沙糖入赤豆或綠豆沙,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清袁枚《隨園食單》:“蘿卜湯團,水粉湯團。”清顧祿《清嘉錄·三月·青團烤熟藕》:“市上賣青團、烤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湯圓
民間食品。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說)。宋代叫圓子(又寫作“元子”)。因在元宵節煮食,後又稱作元宵。今或稱湯團。南宋都城杭州已有專賣圓子的店鋪,張家元子鋪最有名。係以糯米粉包以甜或鹹的餡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亦有不包餡,如今之酒釀圓子等。
宋朱淑真《圓子》詩:“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宋吳自枚《夢梁錄·葷素從食店》:“又為粉食店,專賣山藥元子、真珠元子。”清袁枚《隨園食單·點心·水粉湯團》:“用水粉和作湯團,滑膩異常。中用鬆仁、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作餡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帶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細粉曬幹用。”
清薛寶辰《素食說略·湯圓》:“周必大朋《元宵浮圓子》詩,朱淑真有《圓子》詩,是元宵湯圓之名,古已有之矣。今人捏餡作小塊,入糯米粉滾之,再濕再滾,大小合宜而止,曰元宵。以水和糯米粉,擘塊,實以餡包之,曰湯圓。古人作此,當亦不外此二法也。”清王譽昌《崇禎宮詞》:“飲醇食德寬如海,那為牢丸計一絲。”
送窮
農曆正月的最後一日(二十九或三十日),夜無月,稱為晦日。民間相傳,於此日,棄破衣於巷,祭“窮神”,號曰“送窮”。表示了古代人民希望擺脫貧困,生活富裕的願望。此俗產生於唐以前。《天中記》卷四引《歲時記》:“高陽氏(即傳說中的帝王顓頊)子瘦約,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唐韓愈《送窮文》注引唐《四時寶鑒》:“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棄破衣,是日祝於巷,曰除貧也。”唐姚合《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社日
古代春、秋兩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穀,秋以謝神。漢以前,僅有春社,漢以後才有春、秋二社日。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社神。相傳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後土,掌土地與農業之事。其俗起於先秦。《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又《禮記·月令》:“擇元日,命民社。”鄭玄注:“社,後土也,使民祀焉,神其農業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合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
春社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無定日,先秦、漢、魏、晉各代擇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然此後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為二月二日,俗稱“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變,其祭祀為國家祀典,在社稷壇舉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間皆祭社神祈求豐年,裏中有飲酒、分肉、賽會、婦女停針線之俗。《禮記·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嚐、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蠟,天子之祭也。”唐張籍《吳楚歌詞》:“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唐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元方太古《社日出遊》詩:“村村社鼓隔溪聞,賽祀歸來客半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