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菜
宋代風俗。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發,青年婦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應時節,供製春盤,稱為挑菜,當時並以二月初二日為挑菜節。宋陸遊《水龍吟·春日遊摩訶池》詞:“挑菜初閑,禁煙將近,一城絲管。”宋史達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詞:“草色拖裙,煙光惹鬢,常記故園挑菜。”宋周密《武林舊事·挑菜》:“二月二日,宮中排辦挑菜禦宴……用此以資嬉笑。王宮貴邸,亦多效之。”清端木國湖《沙灣放船》詩:“時節剛逢挑菜好,女兒多見采茶忙。”
花朝
亦稱“百花生日”。晉代在農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後,始漸改為二月十二日。傳說此日為百花之神生日。宮廷民間皆剪彩條為幡,係於花樹之上,名叫“賞紅”,表示對花神的祝賀。此日如天朗氣清,則預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於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遊春,這是中國人民最富詩意的傳統節日之一,與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別稱為“花朝”與“月夕”。宋吳自枚《夢梁錄·二月望》:“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玉壺、古柳林、楊府、雲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玩賞奇花異木。最是包家山桃開渾如錦障,極為可愛。此日帥守、縣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賜酒食,勸以農桑,告渝勤劬,奉行虔恪。天慶觀遞年設老君誕會,燃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來無數。崇新門外長明寺及諸教院僧尼,建佛涅槃勝會,羅列幡幢,種種香花異果供養,掛名賢書畫,設珍異玩具,莊嚴道場,觀乾紛集,竟日不絕。”
上巳
古代節日。因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稱。起於上古,三國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日子。於祓禊外,並進行曲水流觴的活動,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流觴,亦稱“流杯”,即投杯於水的上遊,聽其流下,止於何處,則其人取而飲其酒。唐時此風猶盛,至宋漸稀。後世上巳日,民間有戴薺菜花、挑薺、聽蛙鳴等習俗。《後漢書·禮儀誌》:“是月上巳,官民皆於絜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火為大絜。”劉昭注:“謂之禊也。”《續齊諧記》:“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波。”晉潘尼《三日洛水作》詩:“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流歸。”晉王羲之《蘭亭詩序》:“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北齊刑邵《三日華林園公宴詩》:“方筵羅玉俎,激水漾金巵。”
宋吳自枚《夢梁錄·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杜甫《麗人行》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愛慕。”後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清顧祿《清嘉錄·三月·田雞報》:“三日,農民聽蛙聲於午前後,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諺曰田雞叫拉午時前,大年在高田;田雞叫拉午時後,低田弗要愁。”
祓禊
古代於春秋兩季,有至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發習俗。源於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並有沐浴、采蘭、嬉遊、飲酒等活動。三國魏以後定為三月初三日,稱為祓禊。《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漢應劭《風俗通》:“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漢張衡《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企羨》劉孝標注引晉王羲之《臨河敘》:“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漢至唐代,賦詠極多,如東漢篤、《祓禊賦》、晉張協《洛禊賦》、隋盧思道《上巳禊飲詩》、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製》,皆寫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