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4)(2 / 3)

伏日

又稱伏天。三伏的總稱。古代也專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為,伏天之時,陰氣迫於陽氣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時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為設伏日之始。夏日炎熱,尤以三伏為盛,故人於伏日有避暑之舉。漢魏時,伏日有酒食之會。漢和帝曾令伏日盡日閉門,不幹他事。唐時,長安人伏日多於風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罷,富家子或植畫柱,搭涼棚,召客聚坐,作納涼盛會。此外,自三國魏時,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湯餅之俗,謂食之可避除疾患。《藝文類聚,歲時·伏》引《曆忌釋》:“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又引晉程曉詩:“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宋吳自牧《夢梁錄·六月》:“六月季夏,正當三伏炎暑之時,內殿朝參之際,命翰林司供給冰雪……以解暑氣。”清顧良《清嘉錄·六月·三伏天》:“舊傳有夏九九,今已不傳。但從夏至日起,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天。好施者,於門首普送藥餌,廣結花緣。街坊叫賣涼粉、鮮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則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類,沿門擔供不絕。茶坊以金銀花、菊花點湯,謂之雙花。”

洗象

明清時,皇宮中例於三伏日為畜養之象洗浴,屆時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往往河兩岸觀者萬眾,其情形多於詩人吟詠見之。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麵,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時兩岸各萬眾。”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洗象》:“鑾儀衛則馴象所,於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牐水濱浴之。城下結彩棚,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於兩岸觀望,環聚如堵。”又,明徐渭有《宣武門河看洗象》,清王士禎有《洗象行》詠其事。

乘風涼

吳地夏夜納涼消暑之稱。清顧祿《清嘉錄·六月·乘風涼》:“納涼,謂之乘風涼。或泊舟胥門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宇、水窗、冰榭,隨意留連。作牙牌、葉格、馬吊諸戲,以為酒食東道,謂之鬥牌。習清唱為避暑計者,白堤青舫,爭相鬥典,夜以繼日,謂之曲局。或招盲女、瞽男彈唱新聲綺調,明目男子演說古今小說,謂之說書,置酒屬客,遞為消暑之宴。蓋此時鑠石流金,無可消遣,借乘涼為行樂也。”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蘇州》:“六月二十四日,畫般簫鼓競於荷花蕩,觀荷納涼。”

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曆七月初,陽曆的八月七或八日。古代至此日,天子親率公卿大夫迎秋於西郊。漢代,於郊禮之後,皇帝並須射死一牲,薦於宗廟。後代立秋之日,有插戴楸葉、食豆水、西瓜、飲燒酒諸俗。又俗傳此日若雷鳴及有虹,則有害農稼。

《後漢書·禮儀誌》:“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領緣中衣,迎氣於白郊:禮畢,皆衣絳,至立冬。立秋之日,白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斬牲之禮,名曰驅劉。”

宋範成大《立秋》詩:“析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宋吳自牧《夢梁錄·七月》:“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於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都城內外,侵城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清顧祿《清嘉錄·七月·秋轂碌收粃穀》:“立秋日雷鳴,主稻秀不實。諺雲:‘秋轂碌,收粃穀。’……範《誌》又雲:‘立秋後虹見,為天收,雖大稔亦減分數。’”範《誌》,指宋範成大《吳郡誌》。又《七月·立秋西瓜》:“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擔賣西瓜,至是居人始薦於祖禰,並以之相饋貺,俗稱立秋西瓜。或食瓜飲燒酒,以迎新爽……蓋本《豳風》‘七月食瓜’之意。”

七夕

亦稱“乞巧節”、“女兒節”。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自東漢以來,即傳說牛郎與織女二星於此夕在天河相會,民間有“乞願”、曬衣等活動。至南朝,七夕有穿針乞巧之俗,從此乃成為婦女的一個節日。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雙星、賣巧果、丟巧針、染紅指甲、種五生等活動內容。詩人亦多吟詠其事。漢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酻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藝文類聚》卷四引《竹林七賢論》:“阮鹹,字仲容,籍兄子也。諸阮前世皆儒學,內足於財……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綈錦。鹹時總角,乃豎長竿,摽大布犢鼻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複爾爾。’”又引《世說新語》:“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曝曬衣物,隆乃仰臥出腹,雲曬書。”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桂陽城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答曰:‘織女暫詣牽牛。’世人至今雲織女嫁牽牛也。”南宋梁劉孝威《詠織女》詩:“金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俗待黃昏至,含嬌渡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