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7)(2 / 3)

掃塵

亦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舊時至農曆二十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以掃帚清除幹淨;箱櫃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宋吳自牧《夢梁錄·除夜》:“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蘇州》:“二十七日掃屋塵,曰除殘。”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指曆本)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清蔡雲《吳歈》詩:“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又引《歲時瑣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凡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亂絲日。”又《月令精鈔》:“二十四日為無忌日。”

小年夜

宋代指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宋文天祥《二十四日》詩題注:“俗雲小年夜。”清葉名灃《橋西雜記·小年》:“文天祥作此詩,在祥興二年己卯。其年以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也。此風始於宋時禁中,大中祥符元年,以是日為降聖節,至乾淳時為小節夜。”明陳士元《俚言解·小盡大盡》:“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後以舊曆除夕為大年夜,前一日為小年夜。清顧祿《清嘉錄·小年夜大年夜》:“祀先之禮……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謂之小年夜。”

除夕

亦稱除夜、大年夜。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後一天。古時於臘日或臘前一日有擊鼓驅疫之俗,謂之“逐除”,除夕之稱,蓋由此來。漢以後,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謂之“驅儺”。舉行驅儺儀式時,驅儺者戴假麵,武神而行,謂如此便可驅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參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紙裹火藥的爆竹,始於宋。此夜紅燭高燒,爆竹聲不絕於耳,民間與宮廷,並無例外。除夕家人圍爐團坐,小兒嬉戲,通夕不眠,謂之守歲,此俗於時已有。又,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亦始於晉。後世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之俗,由此而來。此外,民間除夕有於門上貼門神之俗,每至夜半,輒除舊門神,易新門神,至於門上帖春耿,則源於古時的桃符。以紅紙書寫聯語,帖於門上,明以後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歲首,長輩給兒女錢物,謂之壓歲錢,蓋源於宋時宮廷於歲除,賜錢物於後妃之禮。

年夜飯

農曆除夕晚飯,吳地稱為“年夜飯”。因一家團聚共餐,又稱“合家歡”。其俗源於晉代以前之“分歲”。晉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年夜飯》:“除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呼合家歡。”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筯頻聽讖語,家家家裏合家歡。”

接灶

亦稱“迎灶”。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遲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此日,民間將新的灶神像安置於灶的神龕上,並敬以酒果點心。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接灶》:“安灶神馬於灶陘之龕,祭以酒果糕餌,謂之接灶。謂自念四夜上天,至是始下降也,或有遲至上元夜接乾。”又引馮應京《月令廣義》:“燕俗,元旦合家少長羅拜灶神以祝,曰迎灶。”又:“長、元、吳《誌》皆雲‘接灶,多以除夕。’《昆新合誌》則於‘上元夜,煎油飩,烤糊塗,接灶。’《常昭合誌》亦雲:‘上元日,家和米粉為丸以接灶。’吳榖人《接灶詩》自序雲:‘抗俗,元旦接灶,其神號曰東廚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