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美滿家庭的橋梁——真摯的情感(3)(1 / 3)

而且,作為男孩的母親,你對男性的態度(積極的或消極的)可以極大地影響你兒子如何看待自己所屬的性別,母親通過自己的語言和態度的誘導,極大地影響了孩子對男人的看法。母親如果對男人采取輕蔑的態度,將會令自己的兒子感到非常難堪。對於那些曾受過男人傷害的母親來說,養育男孩是一件格外挑戰的事情。

但是,如果母親對於健康的男子氣概采取尊敬和仰慕的態度,就會令男孩相信自己注定要成就非凡之事。利用母親的推動力量,你可以將孩子提升到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偉大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湧現了很多關於母親對兒子教導的故事。這些偉大的母親,雖然沒有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她們的事跡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三遷擇鄰,斷機教子”——孟母

孟母是孟子的母親,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係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樣一位母親的教育。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英年早逝,災難性的打擊沒有把她壓垮,她從悲傷中昂起頭來,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遊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於是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

廟戶營村位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裏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裏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又一次決定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裏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裏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親臨授教,外傅佳堂”——孔母

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鮮為人知。孔子三歲的時候,其父叔梁紇病故,母親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裏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顏征在的父親是個飽學之士,他非常開明,親自教女兒識字識禮,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征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鬥小米和一擔幹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顏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儀。孔子不到六歲就開始跟班學習,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並經常幫他母親輔導其他學生。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