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曆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係,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裏受到貴族式教育。
孔母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是因為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荻草當筆,鋪沙當紙”——歐母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母親鄭氏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隻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的教子方法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一是明事理。在歐陽修幼年的時候,她注重給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講一個故事就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二是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穀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三是以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裏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學著母親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複複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在母親的教育下,他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10歲的時候,母親就帶他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因為自己沒有,她就讓他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四是教育兒子對父母要盡孝,對窮人要仁義。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過管理行政事務和司法的小官。他父親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為百姓所愛戴。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歎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餘。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隻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裏。歐陽修的母親一身正氣,她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歐陽修的一生,使歐陽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說敢為,受到後人的尊敬。
“刺字教兒,盡忠報國”——嶽母
嶽飛身處北宋時期,北方金國興起大勢南侵。北宋朝廷腐敗無能,無力抵抗,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開封),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擄到北國。一天,嶽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嶽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麼久慕嶽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為聘禮。嶽飛正色說道:“嶽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後隻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了。
王佐走後,嶽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嶽母聽罷,沉思了一會,就讓嶽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嶽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嶽母說道:“孩兒,做娘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誌,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嶽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嶽母取過筆來,先在嶽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隻見嶽飛的肉一聳,嶽母問:“我兒痛麼?”嶽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嶽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娘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使永遠不褪色了。嶽飛起來,叩謝了母親訓子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