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密切的關係,從老人家那裏有形或無形地受到良好思想和行為的感染,他們長大後,多數是誠實善良的,在道德水準方麵都較好。在家庭中,祖父母對孩子有極強的感染力,如果父母都有工作,家中隻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的舉動對孩子就有極大的影響。專家統計過,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很低。事實很明顯,如果父母都外出工作,祖母代替了母親的職位,她和孩子談天、講故事、做遊戲、講述自己過去的生活故事,使孩子增廣見識。每個身為祖父母者,都疼愛孫兒,他們把孫兒視為晚年生活中最親密的人,最特殊的“朋友”,他們對孫兒的親切關懷是最無私的。
當然,父親沒有白疼兒子,兒子對父親也感情極深。小時候整天纏身繞膝、滿嘴“爺爺長爺爺短”地弄得父親通體舒坦(父親語)不說,他的第一筆收入(畢業實習所得)的第一筆開支就是給父親買了一條煙。父親點上煙,吸一口,半天才徐徐吐出,說了四個字:“此生足矣!”臉上的神情用無比幸福來形容,絕不為過。那年,父親病重住院,極度虛弱,幾乎不能說話了。我們子女輪流陪護,兒子一定要參加,他說覺得能為爺爺做點什麼的機會可能不多了。那天深夜,我帶兒子值班,見到兒子,父親無力地對他揮了揮手,微弱地吐了幾個字:“回學校,讀書去。”當兒子笨手笨腳卻小心翼翼地為父親換尿布的時候,我看見父親的眼角有一滴淚,慢慢地流向耳邊……兒子一直珍藏著父親給他的中學畢業禮物:一副象棋、一方徽硯和一套狼毫筆。我想,大概父親希望兒子棋藝更加精湛,也希望他喜歡書法。然而,兒子現在喜歡的卻是圍棋和攝影。一次和兒子聊天,我說,爺爺希望你喜歡的,你都不喜歡,爺爺在天之靈一定覺得遺憾。兒子毫不猶豫地說:“不會。他給我筆硯,是怕我將來喜歡書法了,他卻不在了,預先給我備著,但不要不喜歡硬去學。爺爺再三說,興趣也好愛好也罷,就是擇業,也不必受大人索縛,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爺爺如果看我現在的照片,肯定會高興的。”
我想,父親是對的,兒子也是對的。
女婿就是半個兒
女婿,或簡稱婿,是一種稱謂,一般指女兒的丈夫,有時“婿”也能指丈夫。在中華文化中,女婿為半子,意指半個兒子,有時亦可直接稱兒子。
傳統的說法:一個女婿半個兒。言外之意,女婿畢竟不是自己的兒子,隻是半個兒子而已。現實的方方麵麵,多少有些片麵性。不過,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按傳統的觀念,子承父業。至於女婿,至今還沒有任何的說法和解釋。舊的觀念,實質是把自己的女婿已經排除之外。能把女婿當做半個兒子,按字麵分析,應該還算是不錯的。不知你是否能把女婿當做自己的兒子去對待,目前能占到百分之三十那已經是相當的不錯啦。
最主要的是否有以下兩點:
1.女婿本身。女婿自認為,自己畢竟是外父的一門客,飲食起居,既禮貌又客氣。至於老人的後事,那是他們兒子的事。本身自己已經把自己當做半個去看待。倘若在自己的家裏,在自己的父母麵前,那會是這樣嗎?至於嶽父母的家業,本身根本沒有繼承的奢望。基於此種原因,那不是半個才怪哪。
2.老人。子承父業,乃是多年的舊俗,能讓自己的女兒繼承自己家業的,同樣能占到百分之三十,那已經是天文數字啦。故對自己的女婿不可能像要求兒子一樣的去苛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用到這裏,恰如其分。內心老年人的心理,望兒子養老的畢竟還是大多數。這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心理障礙。
國家的法律規定,兒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同樣有繼承父業的權利。倘若能把女婿真正當作一個兒子去看待,去對待,那就要徹底改變自己的世俗觀,換位思考,換位對待。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如果把自己的女婿同樣按自己的兒子同等的去對待,我就不信他不是一個兒。一個女婿半個兒,那是人為的,心畢竟可以換心。但願和自己的女婿融入一家人,家和萬事興。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歡喜是最好的結局!
爸爸媽媽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未來,尤其是對於家裏的女孩子。大多數的女孩子在出嫁前,都是父母疼愛的“公主”,爸爸媽媽手心裏的寶貝。可以任性,可以偷懶,可以撒嬌,可以偶爾跟父母頂個嘴。但是出嫁之後,這種情況就變了,不能再把自己當成是小公主了,難免會有心理落差和不適應。女兒成了別人家的媳婦,父母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作為女婿,嶽父母把自己的寶貝交給你,就是希望你疼她愛她。同時,你“奪走”了曾經一直陪伴他們的寶貝,也會讓他們感到孤單和寂寞,所以,女婿一定要跟自己的嶽父嶽母處好感情。他們給了你一個人生的伴侶,你也應該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