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個方麵。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兩者在教育學生成才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補充。
一個家庭新生命的誕生就欲熱著家庭教育的開始,甚至從胎教就開始啟蒙了。從出生到六歲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在家中或幼兒園度過,在生活和心理上對家庭存在著極大的依賴性,父母的言行舉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時做父母就成了孩子良好品質的傳播者和誘導者。當孩子進入學校後,開始接受學校有目的和係統的全方位的培養和教育。這時候學校教育起著主導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長階段離不開家庭教育。因為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主要形式是走讀製。學生與家長相處的時間要比學校教師的時間長,所以其父母的教育仍然經常性的起作用。同時,學校校教育的主導作用,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因為家庭固有的血緣關係,感性和倫理道德等內在的關係,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進入學校後,家庭教育起著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要起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師,父母對待生活、工作、學習怎樣,對待社會、同事、鄰居怎樣,為人處世,認為什麼叫好,什麼叫壞等。都在子女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父母之間,互相關係,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互相體諒,互相愛護,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家庭教育的任務是遵循我國的有關法律。在我國教育目的指導下,同學校密切配合,全麵關心子女的成長,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父母要關心子女的身心正常發展父母要關心子女的身心正常發展父母要關心子女的身心正常發展父母要關心子女的身心正常發展。父母首先要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麵的發展才有可能的物質基礎。為使孩子的身體充分地生長發育,其中營養是最基本的條件。此外,父母還應督促子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父母還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長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的。但不全麵,真正的健康,不僅指身高、體重、體型、體質、五官、四肢發育健全,生理活動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由於片麵追求升學率及其他原因的影響,不少父母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重視不夠,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則更為忽視,甚至采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狀態,這是不利於子女成長的。子女良好習慣的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培養一種與需要相聯係的穩定的行為方式是習慣,它是人在生活實踐和教育過程中經反複重複或練習逐步形成的。
習慣一旦形成,隻要遇到相關的情景,人就會不由自主付出特定的反應,所以人們把習慣看得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稱之為第二天性,好習慣成就一生,壞習貽害終身。培養子女獨立自強的精神培養子女獨立自強的精神培養子女獨立自強的精神培養子女獨立自強的精神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獨立自強、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是養成獨立自強精神的重要內容和起點。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們:“孩子要有自身的根,父母的業績,父母的榮譽不能成為孩子賴以生活,索取財富和特權的資本。”因此,溺愛,嬌慣實際上是一種愚昧的表現。明智的有遠見的父母,應當注重培養和愛護子女的獨立性,教育他們自重、自強、自律,懂得個人與社會,勞動與消費,創造與享樂的關係,引導他們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業的進取和自身的完善諸方麵奮鬥不息的精神。與學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與學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與學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與學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學校是專門教育的機構。一般來說,學校教育集中體現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所以父母應當支持學校,啟發和督促子女認真接受教育,同學校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子女健康的成長。有的父母有意無意地在子女麵前貶低學校,貶低教師,甚至對子女提出與學校正確教育背道而馳的要求,這是不慎重的。當然,父母對學校教育有意見,也應當向學校提出,有利學校的工作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