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缺失的教育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上述教育定義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又可將教育活動同其他活動。如學習、訓練、宣傳等區別開來,可視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與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教育”相比,該定義涉及的範疇顯得窄多了。傳統上,人們把學習培養、教育培養、訓練培養、資助培養等事物都看做是教育,這表明在人們的意識裏,還另有一種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觀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訓練、學習等可以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的一類活動,還包括那些雖然不能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可以對前一類活動的進行起到幫助、促進作用的活動,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培養活動。宏觀的教育其實是等同於培養的,那麼,培養的定義也就是宏觀教育的定義。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義基礎上,去掉能區別學習、訓練等活動的“種差”,就成為宏觀的教育(培養)定義: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當人們持不同的立場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時,能從正反兩方麵來對待人的素質、能力,正向的去開發、加強人的某些素質、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製人的某些素質、能力。人的素質、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與其他動物一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造就的。後天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人們不經意間獲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們刻意造就的,宏觀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所謂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幹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麵。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麵,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保證人類延續、促進人類發展的功能;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選擇功能。還包括: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的發展。
一般地,教育的環境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的目標可以理解為,自謀求個人的生存技能開始,到謀求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命運持續科學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類,沒有止境!科學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4個層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指對學生智商(I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家庭教育:指對學生情商(E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社會教育:指對學生德商(M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自我教育:個人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四個層麵相互交融、重疊和互補,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係。狹義的教材就是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依據社會的需要,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進行係統的教育和訓練,開發其體力和智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