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第一
家庭教育,是指一個人在家庭這個特殊社會結構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個人從出生到自己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來自家庭各方麵的影響,包括有意識的知識傳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識的家庭生活氛圍的陶冶。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從其涵義上講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接受的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影響作用;狹義的家庭教育則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長者對其所施加的有意識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同家庭同時產生的,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先於學校教育。在以傳授間接經驗為主的專門教育機構出現以前,家庭成為教育兒童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是兒童實現社會化的奠基教育,是調整學校教育、淨化社會影響的樞紐,教育子女是家長固有的職責。
家庭教育的特點。
庭教育不可缺少,也是由於家庭教育具有獨自特點決定的。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幾方麵的特點。
1.先導性
一個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個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言行舉止,從小就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兒童正是從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學會了頭腦的思考和語言的交流,懂得區分是非美醜,辨別善惡榮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兒童所接受的這些教育影響,就成為以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出發點。
兒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對後來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具有先導性質。由於家庭教育已在兒童心理上發生了初步定勢作用,對後繼教育總是產生篩選作用。在接受新的影響時經常是在不斷依據家庭先前灌輸給他的價值觀修正自己的經驗,並不斷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和經驗與家庭成員的經驗相對照,建立循環的反饋聯係。家庭教育成為青少年兒童接受後繼教育的過濾器。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能引起別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係的情感。它像無聲的語言,對人起著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由於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係,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顯得更為強烈。家長的好惡取舍,常常決定著子女的行為舉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時是說服力很強的言語說教都難以代替的。
3.權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權威性,是家長有效地教育和影響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權威性。這是因為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尊長,血緣上的親密關係和經濟上的依賴性使子女對父母有著特殊的依戀和依賴感,再加上父母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被社會的承認與尊重,豐富的閱曆和經驗,成熟的思想意識等等,這一切都使得家長在子女心目中樹立起高大、權威的形象,子女養成了對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這樣的心理定勢,就會自覺自願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勸導,向家長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家庭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
4.針對性
鮮明的針對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話說:“知子莫如父”,這話不無道理。孩子從一生下來,就首先進人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離,朝夕相處,同父母接觸的機會最多,相處的時間最長,因此隻有父母能夠全麵地、細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又由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現出的個性非常真實,所以家長能深刻地了解孩子。這樣就使家庭教育比較容易地做到從實際出發,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中問題抓得準,抓得及時,教育方式方法選擇得當,教育內容也適宜,體現出很大的靈活性,充滿了家庭的個性色彩。
5.終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長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論時間長短,都隻是一種階段性和間斷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則不然,它不僅使人在未成年時獲益匪淺,而且在他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以後,由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具有的血緣關係,家庭教育依然在發生作用,父母永遠是子女的“老師”,家庭教育的這種終身性特點,有利於家長對孩子進行長期的、連續的觀察和教育,有利於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