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的聰明聰明之處在於,他懂得從正常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為他人行方便的同時,自己也獲得的利處。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往往以自己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卻很少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去顧及別人的感受。我們總是要求別人太多,反思自己太少,苛責的多,寬容的少。
事實上,我們更需要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一種將心比心的理解。畢竟,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寬容了別人,也就是解脫了自己。
有一個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行走了兩天,眼看就要被渴死了,突然他發現了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屋,那人走進屋子,發現了一座抽水機,在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子裏有滿滿的一瓶水,上麵還貼著一張已經泛黃的紙條:“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那個人猶豫了起來,在經過了幾番思想鬥爭後,他按照紙條上的去做了,最終那人將水喝足後,走出了沙漠。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道理卻很深刻: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如果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那個人當時自私的將那一小瓶水喝掉了會怎麼樣,在茫茫的沙漠,誰也不知道要走多久才能走出去,光靠那一小瓶水,又能堅持多久呢,最終也許他會死在沙漠裏,而且,後來的人也會因為沒有水灌進抽水機,而抽不出水來而喪命,反之,不但那個人活著走了出去,而且以後的人也能幸存下來。
讀到這裏,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敵人的飛機俯衝下來,在離上尉不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那裏,很有可能被炸彈炸死,上尉這時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把那個小戰士撲倒在地,然而,當他回頭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就在剛才自己站的地方,已經被炸彈炸成了一個大坑。
這兩個故事雖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不同,但是,如果仔細地想一想,他們的道理是一樣的,他們都是考慮到了別人的處境,從而使自己也逃過了一劫。事實上,我們更需要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一種將心比心的理解。畢竟,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寬容了別人,也就是解脫了自己。
有一位少年去拜訪一位長老,向他請教生活與成功之道:“我怎樣才能讓自己得到幸福,同時又能帶給別人快樂呢?”
長老看了看他說:“我送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
少年想了想,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是這樣的嗎?”
長老點點頭,說出了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在別人不幸的時候,”少年皺著眉頭道,“真正用心去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難處,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幫助。”
長老微微一笑,又說出一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你的意思是讓我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要根據別人特點和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說得很好!”長老眼中流露出讚許的目光,說出了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
想了一會兒,少年遺憾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我一時還悟不出來。而且這四句話之間也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長老說道。
少年沉思良久,叩謝而去。
無論窮困潦倒,還是春風得意,我們時刻都不要忘了換位思考,想想別人,反思自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用理解和寬容對待每一個人,才能把敵人變成朋友,把朋友變成手足。
在工作中,麵對客戶、同事和上司,我們是否具備一種換位思考能力,時刻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思索自己怎樣去做呢?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是否都能夠像關心自己和親人一樣去關心他們的利益、滿足他們的需求呢?所有這些,都直接決定著我們工作的效率和業績。隻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我們才能由己度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由此及彼,達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摒棄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