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大家都知道,孔聖人最得意的弟子,特點就是看起來傻,孔子說他上課時從不提問題,孔子都覺得他有點傻,可下課和同學討論時,孔子發現,顏回很能發揮自己的見解。荀攸就像顏回一樣屬於外愚內智的人,無論在曹操麵前還是在同僚周圍,總是表現得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向他問及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荀攸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他說:“辛佐治替袁譚來見曹公乞求投降,朝廷就派軍隊前去平定了他們,我哪裏知道這些事呢?”
有人曾以“張良、陳平第二”來稱讚他,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功績始終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向外人炫耀。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的人品,曹操都對其推崇備至,曹操甚至把長子曹丕托付給他,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建安十九年(214)秋7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跟從曹操征戰孫權的路上,時年58歲。對於荀攸的故世,曹操非常傷心,每次提起此事曹操就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極為欣賞:“孤與荀公達周遊20餘年,無毫毛可非者。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於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這句讚詞雖然看似語無倫次,實則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自己與荀攸相處了20餘年,從未發生過絲毫不愉快;二是肯定荀攸的品行,將他比之於孔子;三是稱讚荀攸的人際關係很好,將他比做善與人交往的晏子。
荀攸位居高位卻能得以善終,是因為荀攸深知勢力埋伏著凶險,過度炫耀自己會引來禍患,所以他總是給人一種少言寡語、無惹人起眼的謀士形象。
人們都說位尊權重,有了一定的權勢,做起事來更容易暢通無阻,但是,物極必反,在官場中的權勢越大,覬覦的人也就越多,潛藏的危險也就越多,稍有不慎,不僅會官位難保,而且還會造成個人名譽上的負麵影響。所以,那些身在高位的智者一般都保持著低調的為人處世態度。
與人交流溝通要把握好尺度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主人家生了一個孩子,有人說這個孩子以後肯定是個大貴人,結果得到邀請去赴宴;有人說這個孩子以後肯定會特別有錢,結果收到了不少禮物;有一個人說這個孩子以後會死的,結果遭到一頓痛打。雖然第三個人說的是真話,而前兩個人說的是不一定真實的奉承話,但是第三個人挨一頓打是應該的,因為他過分地注重結果。其實人生是個過程,而不是求得一個結果,不必對結果那麼看重。
掌握有度曾經有這樣一個寓言。傑米揚準備了一大鍋湯,請朋友福卡前來品嚐。“請啊,老朋友,請吃啊這個菜是特別為你預備的。”傑米湯熱情地說。“不,親愛的朋友,吃不下了我已經吃得塞到喉嚨眼了。”朋友回答。“沒關係,才一小盆,總吃得下去的。味道的確好,喝這樣的魚湯也是口福呀”“我已經吃過三盆哩”“嗨,何必計數呢哦,你的胃口太差勁憑良心說,這湯真香,真稠,在盆子裏凝結起來,簡直跟琥珀一樣。請啊,老朋友,替我吃完它吃了有好處的喏喏,這是鱸魚,這是肚片,這是鱘魚。隻吃半盆,吃吧”傑米揚喊自己的妻子,“你來敬客,客人會領你的情的。”傑米揚就這樣熱情地款待福卡,不讓他休息,不讓他停止,一股勁兒勸他吃。福卡的臉上大汗如注,勉強又吃了一盆,並裝作吃得津津有味,把盆子裏的湯吃了個幹淨。“這樣的朋友我才喜歡,那班吃東西挑剔的大人先生們,我就覺得可氣。”傑米揚嚷道,“吃得痛快好,再來一盆吧”然而,好不奇怪,老福卡雖然十分喜歡吃湯,卻馬上站起身來,趕緊拿起帽子、腰帶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了,從此再也不上傑米揚的門。做人應該掌握度,即使是再好的東西,如果不加節製地強加於人,就會和傑米揚的湯一樣令人討厭。
這和前麵所說的不要過度投資的道理是一樣的。即使是幫助別人也不要幫助過度,即使是要和別人親近,也不要過分親近,這樣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厭惡,而自己也會在別人的厭惡中覺得受到了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