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們必須要精通洞悉他人內心的方法與技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順利地窺探出人們情緒的變化,辨別出氣色蘊藏的內涵,解讀人心的秘密,這樣退則能保護自己,怡然自樂,進則可以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實現自己的目標。
識人是一門學問,不會識人的人看到的隻是他人的表象,而會識人的人看到的則是他人的真實內心,他人的內在本質。如果你想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左右逢源,並由此實現自己的目標,取得成功,那麼,你就必須要學會識人,學會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看透對方的內心與本質。否則,你難免會遭遇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古語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裏的防人是被動的,如果我們能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地學會識人,以冷靜的思維看透人心、看待社會,那麼我們一定可以在社會的大潮中自在遨遊。
所以,得人之道,在於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隻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來就越得當。也就是說,帝王的作用,沒有比識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若不能識人,勢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識別到人才,又不及時地推薦和提拔使用,則為失才的表現;同樣,一旦了解和識別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時地從其現任的位置上撤職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罷免,繼續將其留用,這必然是禍國殃民,後患無窮。
得意不要忘形
《莊子·山木》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大意是,有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蔭裏美美地休息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隻螳螂用樹葉作隱蔽打算見機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一隻怪鵲緊隨其後認為那是極好的時機,眼看即將捕到螳螂而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
看見眼前的利益就得意忘形,往往會有生命的危險。蟬因為得意而忘記收斂,導致自己生命危險;螳螂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張揚,把自己推到了危險的境地;而黃雀等待著自己的勝利,但是卻不知還有弓箭在瞄準著它。這個寓言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得意忘形,要深知勝利背後隨時有可能潛藏著危機,所以我們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低調,謹慎行事。
在打敗項羽,天下已定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自恃功高,便得意忘形起來。有一次劉邦與韓信談及眾將的領軍才能,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最多不過10萬。”劉邦有問:“那麼你呢?”韓信自信地說:“我帶兵,多多益善。”韓信明知劉邦畏懼他的統兵之才,卻仍然以此自矜,毫無收斂,最終他因為“圖謀造反”的罪名,被蕭何和呂後殺害。韓信的死,功高震主是一部分原因,但也與他不懂得在得意時有所收斂的性格有關。
荀攸是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著名謀士,自從196年被荀彧舉薦給曹操後,荀攸憑借自己出色穩定的發揮穩坐曹操戰術上的首席軍師。
作為軍師的十八年間,他戰術上奇謀不斷,輔佐曹操征張繡、擒呂布、戰袁紹、定烏桓,屢戰屢勝軍事能力在三國謀士中無人能出其右。
他曾將自己為曹操出謀劃策共十二計的整理工作交付於鍾繇,可惜鍾繇未能完成,使得我們無法看到荀攸奇謀的全貌了,但僅流傳下來的這幾奇計也足以讓荀攸躋身於最頂尖的謀士之列。
隨著他立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官位也越做越高,一直做到了尚書令,但是他從不虛張聲勢,反而行事低調,大智若愚,心思縝密,小心行事,特別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慘遭遇後更加小心翼翼地周旋於險惡的政治旋渦之間,才得以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曹操對他評價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不能過也。”意即讚美荀攸外表愚陋而內裏明智,外表怯懦而內裏勇敢,外表柔弱而內裏剛強,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顯示自己的功勞,他的智慧可能有人能趕上,但外表的愚陋是任何人都趕不上的,即使顏回這樣的賢人也不能超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