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見他這模樣,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問道:“你不修麵,卻光看我的肚皮,這是為什麼呢?”
理發師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解釋說:“人們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我看大人的肚皮並不大,怎麼能撐船呢?”宰相一聽理發師這麼說,哈哈大笑:“那是宰相的氣量最大,對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從不計較的。”
理發師聽到這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聲淚俱下地說:“小的該死,方才修麵時不小心將相爺的眉毛刮掉了!相爺氣量大,請千萬恕罪。”
宰相一聽啼笑皆非:眉毛給刮掉了,叫我今後怎麼見人呢?不禁勃然大怒,正要發作,但又冷靜一想:自己剛講過宰相氣量最大,怎能為這小事,給他治罪呢?
於是,宰相便豁達溫和地說:“無妨,且去把筆拿來,把眉毛畫上就是了。”
幽默是一項生活的技巧,也是一個人莫大的優點。很多時候,幽默能使人與人化幹戈為玉帛,讓本來很尷尬的事情輕鬆得以解決。所以,關鍵時候,不妨幽他一默。
一個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
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請了割草工。”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
男孩說:“我隻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做人要懂得取長補短,要想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要不斷地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要蕭規曹隨,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問幾個為什麼?
好人緣還需要懂得功成身退
《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是說,功業既成,就應當引身退去,這是合乎自然規律的。就像大自然中的花一樣,結了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該隱退了。
範蠡在幫助勾踐滅了吳國後,與西施泛舟於江湖,可以說是功成身退的典範。有時候懂不懂得這個道理,獲得的結果卻會大相徑庭。看看孫武和伍子胥。
吳王夫差繼位後,雖能繼承父業,爭當霸主,但其生活極其奢侈、腐化。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在朝政上也逐漸變得獨斷專橫、自以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也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伯嚭收受了越國的巨額賄賂,充分利用受到夫差寵信的合法身份和手中掌握的權力,離間夫差和孫武、伍子胥等忠臣賢士的關係,結黨營私,借刀殺人。
夫差的狂妄孤行,伯嚭的貪婪禍國,吳國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傾軋爭鬥,這一切孫武看得十分清楚。他機敏地覺察到吳王夫差在奸臣的誘惑下,作出了錯誤的決策,執行了極其錯誤的戰略方針,已經不可救藥,無法扭轉。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他不願重蹈叔父田穰苴的覆轍,著述兵法以教後人才是自己的選擇。孫武在其兵法十三篇首篇《計》中就曾寫道:“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現在該是急流勇退,辭去將軍的官銜,歸隱養老的時候了。
孫武向夫差正式提出了自己不願為官、歸隱養老的要求。夫差讓伍子胥再三挽留孫武,但孫武此時已是去意已決,不可動搖。臨別之時,孫武與伍子胥進行了深談。他暗地裏勸好友伍子胥:“你知道自然運行的規律嗎?自古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吳王夫差現在自恃強盛,四境無虞,以至奢侈無度,荒廢朝政。如果我們功成名就還不懂得隱退,哪將來必定會有後患的。我並不是隻想自保,也是想著保全自己的家小啊。”伍子胥聽了以後,很不以為然。吳王夫差念孫武戰功卓越,臨別贈送了金帛數車。孫武沿路全部散發給了貧困百姓,以示其全心歸隱。
孫武走後,伍子胥未聽從孫武的勸告,在越國的問題上繼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夫差進諫。伍子胥的苦諫,夫差根本聽不進去,甚至厭惡反感,日久就疏遠他,咒罵他。後來,夫差在伯嚭的挑拔下,借口伐齊前伍子胥偷偷地把自己的兒子送往齊國懷有二心,是對自己不忠,於是派人送屬鏤之劍(屬鏤為劍名),賜伍子胥自刎。死後不予安葬,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裏,扔到江中。伍子胥不聽孫武忠告,隻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