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好人緣要善於交流溝通(4)(3 / 3)

同樣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還有秦相李斯。他貴為秦相時,“持而盈”、“揣而銳”,可謂權極一時,但他卻不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的道理,最後以悲劇告終。在臨刑之時,對其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臨死時的醒悟,渴望重新返璞歸真,過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

當然“功成身退”並不一定要引身而去,比如要到深山老林裏去,比如雇一條船在太湖裏漂啊漂,隱匿形跡。不是的,如果這樣拘泥,這就是不能圓滿解讀這種智慧了。其實還有一種“功成身退”,即是有了大功勞也不居功自傲,不擺老資格,不吃老本,不自我膨脹。這也是“功成身退”,你不張揚,更不囂張、不飛揚跋扈,不作“老子天下第一”,人家當然尊重你,還記著你昔日的功勞。

同治三年,曾國藩指揮他的湘軍攻克天京,曆時十四年、勢力遍布十八省、攻克城池六百餘座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這也是曾國藩率領湘軍出戰以來取得的最大的勝利。此時,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聲望如日中天。清政府對於鎮壓農民起義的功臣們進行了賞賜,曾國藩被賞加太子太保,賜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戴雙眼花翎;曾國荃被賞加太子少保,賜封一等伯爵,並賞戴雙眼花翎。然而曾國藩心裏非常清楚,這一切隻是表麵上的榮耀,其實暗地裏,他們所麵臨的是無數洶湧的“漩渦”,這些“漩渦”有的來自清廷內部的滿漢矛盾,有的來自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因為朝廷擔心他功高震主圖謀不軌,有的則來自湘軍集團內部的矛盾。曾國藩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更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的曆史,所以就在他功名達到了鼎盛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功成身退。

首先,他向朝廷一再表明不居功,把打下南京的功勞全都歸於皇帝和太後,而且從此以後,他再沒有跟人提起過打南京的事情。接著,他勸弟弟解甲歸田,那時候的曾國荃已經是浙江巡撫,但是曾國藩覺得形勢並不樂觀,背地裏已經危機四伏,於是曾國荃就此回到湖南老家,專心的做農民。然後,曾國藩宣布裁軍,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將湘軍裁掉了九成。同時,他還撤掉了為湘軍提供資助的稅務局,讓清廷徹底的放心。正是他地這一係列的舉措,才使他在功成之後成功地身退,成為大清的“中興之臣”,並得以安享晚年。

曾國藩是個聰明至極的人,他懂得在合適的時候罷手,而不是去追求更大的榮譽,既保住了自己已有的功勞,免除了朝廷的猜忌,又留下了忠臣的美名。“當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至今仍是人們流傳的一句佳話。

“功成身退”的現象不僅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比如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環”。在40歲時,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創造了福特公司日產汽車七千輛的輝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後就退隱了。他在故鄉營造了一個住所,在那裏和家人一起過著清閑的日子。他在這安靜、愜意的農莊度過了32年安靜、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歲才去世。這位當時在美國數一數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卻令人難以相信的儉樸,據說隻用5個仆人和半個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萬美元捐助一所醫院,又降低貨價、提高工人工資、紅利、收容傷殘,福特公司收留的殘疾工人近萬名。這也是一種功成身退,也是一種人生的成功!

在美國,與“汽車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財閥的名字列在一起的,還有一個“鋼鐵大王”。卡內基鋼鐵公司通過白手起家建立成一個生產鋼鐵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獲得優勢,且數十年保持世界最大鋼鐵廠的地位,幾乎壟斷了美國鋼鐵市場。卡內基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是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從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稱世界首富的“鋼鐵大王”,而在功成名就後,他又將幾乎全部的財富捐獻給社會。他生前捐贈款額之巨大,足以與死後設立諾貝爾獎金的瑞典科學家、實業家諾貝爾相媲美,由此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個人奮鬥的楷模。

古人雲:“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真可謂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