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論壇
作者:白秀廣
摘要:本文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入手,根據社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明確了目前需要的人才類型,指出通過加強綜合素質培養、淡化學科背景,注重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大學生的能力素質等教育培養,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學習能力素質,增強其社會競爭力。
關鍵字:素質教育 能力素質 學習能力 綜合素質
如何應對社會快速變化的形勢,培養出適合整個大社會環境的人才是一個很嚴肅的課題,而如何加強高校的教學工作,提高培養質量,是一個關鍵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曆提出一點感受,以期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提供一些建議。
一、加強綜合素質培養,淡化學科背景
由於在高中進行了文理分科,導致理科學生對藝術、文學等文科知識的缺乏,文科學生對數理化特別是數學等理科知識的匱乏。相互知識的匱乏在大學生的學習期間其弊端暴露無遺,致使在給文科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一些最基本的推理證明進行不下去,甚至往往會出現下麵學生高喊我們是文科,聽不懂也不需要搞定量的東西,說這些是學數學的人搞的事情,嚴重反應出目前文科教育的弊端,隻注重表麵,而忽視了內部的定量的聯係。而理科學生隻注重技術性的知識,對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像CPI等經濟或其他考核指標置若罔聞,好像除了技術其他知識一無是處。因此,高校如何改變這種情形,淡化學科背景,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
隻有加強綜合素質培養,淡化學科背景才能夠培養出一個完整的有創造力的人。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經曆造就了他的成功。因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校園,學術、文化等相互開放,相互影響。錢學森是航空係的研究生,其導師卻鼓勵他學習各種有用的知識,可以去物理係去聽課,去生物係、化學係學習。錢學森不但是一個成功的兩彈元勳,還懂得繪畫、音樂、攝影的學問,是美國藝術和科學學會的會員。同樣,楊振寧這位著名的諾比爾物理學獎得主,其好友竟然是國畫大師範曾、國寶級鋼琴家劉詩昆、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等等各界人士。可以看出,一個成功的人不僅要具有專業方麵的特長,還應去了解、學習各個學科,吸取其精華,開拓其思路,要有藝術的思考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師資優勢,大量開設全校性各具特色的選修課,並舉行大量的多係列、高層次、影響大的人文社科類知識講座,積極開設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個性發展,且可以嚐試“2+2”的教學模式,即大學前兩年可以在基礎學院如理學院或外語學院完成,後兩年在專業學院完成。另外,對學有餘力的同學鼓勵其參加雙學位、雙專業及輔修專業的學習,鼓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對取得優異成績者,學校應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突出強調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強調課程整體優化,擴大選修課門類,增加實踐環節比重,為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供保障。積極創造條件,淨化、綠化、美化校園,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學術環境和治安環境,創建優良校園文化氛圍。
二、注重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現在大學裏麵也出現了一個怪圈,有些學生認為老師講課的知識是產品,應該適銷對路,結果老師講學生喜歡聽的,而不顧專業內容。這樣老師喜歡講,學生喜歡聽,且評教效果很好,兩全其美,對教師來說何樂而不為呢?豈不知這樣害人害己,誤人子弟。高校作為非盈利機構,輸出的是人才,教師輸出的是知識,而不能完全等同於企業的產品。對於產品,完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可以隨時購買,而知識是一種能力,隻有到用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重要性,書到用時方恨少,也隻有到這個時候你才會理解知識不能等同於產品,知識是不能用錢買到的,也許這個時候你才會慶幸當時老師沒有按照你的興趣、喜好去講課。因此,高校教師,不應該誇誇其談,而應該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避免空談(指為了迎合學生而不顧主要知識內容的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