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新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增強能力素質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加工廠”,所生產的“產品”最終要接受社會的檢驗,隻有具備一定素質和能力的人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高校教育要因“人”而教,要把學生教育成具有高素質的社會的主人,而不是把人訓練成社會的工具,不僅要使學生得到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且應將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教育和培養放在重要的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具備“八會”,即會做人、會求知、會生存、會創造、會健體、會合作、會選擇、會適應,全麵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綜合競爭力,為大學生就業開創新局麵。這就要求我們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大學生的能力素質。
首先,在培養目標上,要根據社會的人才需求與本校的特色相結合,培養出有特色的適合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創新綜合性人才。在教學方法上,要打破原有的單調的填鴨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注重學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時,積極啟發學生去思考,逐漸引進學生講授式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濃厚的、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強自學能力,培養思維方式、方法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在人才培養上,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注重因材施教,堅持培養目標多元化原則;對擬就業的學生,注重強化、拓展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業教育;對擬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學生要加強理論與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滿足不同人才的培養需求,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提供成長的土壤與空間。
其次,突出實踐教學,建立實踐基地。針對目前人才市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而高校學生實踐不足,眼高手低的情形,高校要強化實踐育人意識,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合理製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係。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需要,利用各種渠道與信息為學生建立實習與實踐基地,合理安排學生在校學習與實踐時間,為學生動手與就業提供實際鍛煉機會,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實現社會需要與校園所學知識與能力的鏈接,在心理與能力方麵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準備。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培養自我認識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善於傾聽和表達的能力,換位思考的能力,自我緩解壓力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友善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綜合素質的提高正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實現的。
參考文獻:
【1】 陳立章,黃聖生,陳啟元. 加強本科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 中國現代醫學雜誌, 2003,13(5):110-112
【2】 田寶, 宗小力. 對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若幹思考【J】.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增刊: 10-12
【3】 張炳武,張毅. 注重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09,14:65-66
【4】 孫德智. 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北京林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質量【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8(增刊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