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到了問題的所在,吳中元沒有再說什麼,李家應該也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要不要設法改動,得他們拿主意。
李偲的爸爸拿起茶壺為吳中元倒茶,說的是別的話題,沒有再提這茬兒。
李家人的反應也在吳中元的意料當中,李家為先人遷墳無疑是受到了高人的指點,至於這是什麼樣的高人,因為什麼指點李家,以及遷墳所引起的直接和間接後果,他一概不知,但李家人應該是知道的,至少李偲的爸爸應該知道。
又閑聊了十來分鍾,吳中元抬頭看向宛山海。
吳中元的舉動被李先生看在眼裏,知道他想走了,猶豫過後衝太太使了個眼色,李太太會意,借故帶著李偲往別處去了。
宛山海想留下,但李先生看了他一眼,他隻能識趣的到別處散步去了。
待三人離開,李先生重歸正題,“小吳,像我們家的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到最後會不會影響到家人的安全?”
吳中元沒有立刻回答,李先生的想法不難揣度,他擔心對祖墳的再次改動會影響到對他們有利的一麵,同時也擔心一直這麼下去,最後倒黴的會是他們。
吳中元不回答,李先生就一直在看著他,等他回答。
“空手來,孤身去,善惡終有報,有借必有還。”吳中元說道,這是寫在堪輿三十六法扉頁的一段話。
吳中元說完,李先生的臉色不太好看,前兩句沒什麼實際意義,第三句他也不怕,因為沒幹過什麼缺德的事情,令他憂心的是最後一句,有借必有還,他現在如此富有,萬一不是命裏該有的,而是借來的,以後豈不是要還回去?
“李老板,為先人遷墳之前,您的運勢怎麼樣?”吳中元問道。
李先生含混的應了一聲,沒有正麵回答。
“解鈴自有係鈴人,當初做這件事情的人應該最明白其中的利弊得失,時候不早了,我也該走了。”吳中元站了起來。
李先生也跟著站了起來,“小吳,辛苦你了,有機會再來喝茶。”
“好的。”吳中元離開亭子,往大門的方向走去。
李先生沒有跟著,而是衝遊蕩在不遠處的宛山海招了招手。
走到門口時吳中元回頭看了一眼,發現李先生和宛山海已經跟了過來,宛山海的手裏拿著個很大的牛皮信封,信封是卷起來的,裏麵裝的應該是錢。
吳中元可以佯裝不知道信封裏裝的是什麼,隻要走出這個門,宛山海就會把這錢給他,但他沒有這麼做,因為李先生是很有誠意的,如果沒誠意,就會直接把這錢給他,他自然會推辭不受,李先生讓宛山海轉交,為的是避免讓他尷尬,隻此一舉,誠意十足。
等到李先生和宛山海走過來,吳中元衝李先生說道,“李先生,我不知道當初是誰指點了您,您跟那個人又是什麼關係,但是恕我直言,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六畜興旺是興盛之兆,雞犬不寧可不是。”
吳中元說完,李先生麵色大變,他是聰明人,焉能聽不出吳中元的言外之意,雞犬不寧是吳中元婉轉的說法,其實他家是雞犬不留。
見李先生麵色難看,宛山海不悅的看向吳中元,“你說什麼呢?”
“走吧,別拿人東西。”吳中元轉身先走。
宛山海氣惱的看了吳中元一眼,又歉意的看向李先生,猶豫過後將那牛皮信封塞還李先生,“李叔,對不起哈,我們先走了。”